湖南少数民族春节习俗掠影
2012-05-17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湖南是我国内陆地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全省有一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县区。此外,还7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半数的县、区,99个民族乡。据湖南省统计局公布的“五普”统计数据,全省少数民族人口达641万余人。全省55个少数民族中,世居的有8个,按人数依次为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回族、壮族、维吾尔族,人口达63万余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7%。
湖南少数民族的民俗独具魅力,特别是湘西、湘南,独特的美景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土家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风雨桥,苗族的刺绣、蜡染,演绎着古老而瑰丽的历史文化蕴涵。火把节、芦笙会、四月八、茅古斯舞,飘逸着浓厚的民族情愫。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历来为各个民族所重视。吃年饭、放鞭炮、扎花灯、舞狮子、耍龙灯……这些是大多数民族都有的庆贺新年的方式。除了这些外,许多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过年习俗,这些习俗无不打上了一个民族思想、文化、情感、心理和历史的烙印。
土家族:“赶年”与“抢年”
过年是土家族人最重要的节日,从内容到形式比土家族的其他节日都要隆重,持续时间也最长。
湘西土家族过“赶年”的习俗,传承至今。土家年(土家语:起老嘎卡)是湘西土家族最大的节日。其时间是:腊月大二十九日,腊月小二十八日,因为总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故叫做过“赶年”。具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即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到过“赶年”这天,每天都有具体的安排;二是敬神阶段,即在过“过赶年”这天的下午三时左右,按照顺序先后敬供历代祖先、彭公爵主、灶神、土地神、四官神、门神等神灵;三是正式过“赶年”,即全家男女老小,共吃团年饭,边吃边唱祝酒歌,一派热闹气氛。吃完团年饭后,全家在火床上围着火炕烤旺火守年,刚进凌晨燃放鞭炮、挑水、推磨舂碓……进行“抢年”。
土家年,始于明朝中期,盛行于明末清初和民国时期,清乾隆《永顺府志》和《永顺县志》均有记载,同治九年(1870年)《永顺府·龙山县志》风俗载:“土人度岁,月大以二十九日为岁,月小则以二十八日。相传前土司出军值除日,令民间先期度岁,后遂以为常。”土家族过赶年不但在时间上有其独特之处,而年事活动也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也长。主要内容有“打粑粑”、“做团馓”、“插柏梅、贴纸”、“贴门神”、“吃团年饭”、“守岁抢年”等。
土家族的“调年会”,节庆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连续举行几天几夜,最热闹的是跳摆手舞,同时还要举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蚂抢蛋等。近年来调年会,越来越热闹。还有耍龙灯的,卖艺耍刀的,唱山歌的。在街道两旁出售山货的,叫卖小吃的。当地政府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多次组织物资交易会,大力促进了民族贸易的发展,活跃了民族经济文化市场。
苗族:“保年树”与“赶年场”
苗族原本是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按照苗族习俗在农历十月过苗年,近代以来湘西地区的苗族渐渐改过春节了,但也有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过苗年的习俗,同时也过春节。凤凰苗族过年很有特色,每年春节的凤凰古城都会吸引大批旅游者,特别是除夕前一天就有很多游客赶到凤凰旅游过除夕。
苗族除夕这天要在房前屋后插上新砍来的篱笆树,称为“保年树”。除夕晚上全家团圆吃年夜饭,这一点形式上和各地都一样却有着不同的内涵。每年的除夕傍晚,全家人一起动手炒好香腊肉,做好酸鱼等佳肴,备好包谷烧酒,欢天喜地吃“团年饭”。
饭后,家里所有人都要洗脚,先从小孩洗起,意为“出门处处有着落”。除夕深夜,人们还占卜来年的气候,看北斗星周围的云雾状预测水涝或者干旱。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小孩子们就已经醒来抢鸡头,单等第一声鸡鸣响起,就蹦蹦跳跳的跑到院落里点起新年的第一挂鞭炮,就算抢到了鸡头,会为自己带来一年的好运气,学习好,身体好,定能考上状元郎。
正月初一,凤凰苗族最大的活动就是赶年场,十里八乡的苗族人聚集在一起,进行舞狮子,唱花灯等娱乐活动,热闹非凡。
侗族:侗家“行年”与“芦笙会”
所谓行年,就是春节期间,侗家串寨做客,即以寨为单位集体去另一个寨做客的习俗。
集体互访很隆重,起源于古时侗族村寨之间的联姻行为,即有婚姻关系的寨子之间的集体互访,以巩固婚姻联盟,以后逐步发展为村与村、寨与寨互相往来做客宣讲款约、增强民族感情、维护社会治安的一种集体做客形式。
行年又称作“乡客”、“鸡尾客”。因为去做客的芦笙队,队员们身上穿着特制的舞衣,衣边吊有小海螺或小蚌壳,头上插有鸡尾巴上的毛,故名“鸡尾客”。
行年时,寨子每户一人组成行年队伍,选出三五人为卜耶,作为全队的领导中心。卜耶中又推荐一人为耶高,即头客,作为全队的指挥。参加做客的人一切行动都要按头客的号令行事。大家撑开雨伞,由头客前导缓缓向主寨鼓楼前进,来到寨中萨坪,队伍围成一个圆圈,头客在坪中用罗盘找好位置,指定芦笙队进坪吹奏的路线后,做一个金鸡倒立姿势,芦笙队即吹“进行曲”和“欢乐曲”,边吹边跳芦笙舞,三遍后停止。主寨的男女老少围拢来亲热道贺,握手言欢,并争相拉客回家住宿款待。
第二天早餐后,头客把自己带来的队伍聚集到萨坪上,围成圆圈讲款,从“开天辟地”、“人的起源”、“芦笙的由来”,一直讲到“村规寨约”,以及上团下寨互相友好,彼此帮助等等。主寨的男女老少也汇集萨坪,静听讲述,讲完,主寨杀猪相待,设宴摆酒,尽欢而散。
第三天中午,头客集合全部来客,整顿行装告辞。主寨设长席,宾客相对而坐,献上年礼。客人起身告辞时,主人男女涌向席间,共唱“拦路歌”以挽留客人。后跳“多耶圆舞”,依依不舍地在芦笙曲中上路别行。
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瑶族:“放炮节”与“舞春牛”
舞春牛是瑶族过节的一种民俗文艺活动,春节期间举行。活动分三个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春牛由两个青年男子扮演,扎黑绑腿,穿紧身衣,牛头为竹扎框架纸糊而成,牛身由一块青土布制成。基本动作是牛走路、过桥、喝水、搔痒、撒欢、发怒等。春牛进寨时,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在寨前相迎,燃放鞭炮敲锣打鼓,还高声念《迎牛词》。春牛进到表演场中,便撒欢、“滚水”。这时,大家都争着摸春牛的眉心,讨开年吉利。送春牛是像迎春牛那样,全寨人列队恋恋不舍地将春牛队送往别的寨子。
位于南岭腹地的江华大圩、两岔河一带是高山瑶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九,这一带瑶族村寨的瑶胞们都要自发地聚集在一起,欢度他们特有的“放炮节”。几个村寨轮流做东,“聚集一脉男女,生熟表散,摇动长鼓,吹唱笙歌,祭祀歌乐盛会,务使人欢鬼乐,物皁财兴”。全体男女老少带着各色鞭炮,来到一个宽敞的坪子上。大家唱起婉转多情的瑶歌,跳起花样百出的长鼓舞。气氛最热烈时,大家燃放起自己带来的鞭炮。
正月十五闹元宵,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的传统节目是“火烧龙狮”。十五晚上8时左右,张灯结彩的码市街上,鼓锣齐鸣,龙狮并舞。舞龙队和舞狮队从街头舞到巷尾,各家各户则向龙狮燃放起鞭。附近村寨也都派来文艺骨干,拿出龙狮拜年、火烧香火龙、耍春牛等传统节目一比高下,把瑶山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有时闹到次日凌晨3时才尽兴而散。
白族:“办年”、“团年”与“拜年”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我省主要聚居在张家界一带。白族文化有着浓郁的民族风韵,同时又受到汉文化的深远影响。
白族人过年的全过程包含“办年”、“团年”、“拜年”三个主要环节。“办年”,就是在春节到来之前,为过年做一些物质准备。白族农家办年最重要的有三件事:杀年猪、推豆腐、打粑粑。白族有句俗语“年年腊月二十八,又打粑粑又浇蜡,还有个小小年猪杀”,就是概况的办年的情况。
桑植白族把吃年饭叫团年,意思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年饭。年饭可以年三十的中午吃,也可以晚上吃。吃年饭先要敬神、祭祖。年三十的晚上要守岁,火塘里要烧大火,俗语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拜年是新年的事,正月初一不拜年,只是一家人内部晚辈给长辈拜年,一般是大人在初一清早给全家的最长辈送一碗甜酒鸡蛋,孙子们要给爷爷奶奶磕头。正月初二至正月十五,要给亲朋好友拜年。
白族人民过新年,还开展一项传统的活动——“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达一百多米。这项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强悍性格。
春节期间,桑植白族农家还有一些集体的文娱活动。最热闹的就是游神、玩龙灯、打花灯。游神是白族最重视而又最喜爱的一项民俗活动。始自明初,世代相传。
猜你喜欢
蒙山龟蒙景区再次迎来暑期旅游千人大团
沿着峡谷穿越燕山
美国云霄飞车之旅 带你寻找惊险心跳
马来西亚自由行 花园国度秀丽迷人
陕西省旅游最佳景区20强出炉 延安三景区入选
马来西亚三大著名旅游景点旅游最全攻略
文化妙笔点睛旅游华章——黔东南州致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
中国旅游日:大别山主峰景区带你上山下水
世界上生活着可爱动物的10座岛屿
盘点九个冷门旅游胜地 绝美胜天堂
2024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举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景区闪亮登场
中国旅游日|2024古蔺黄荆老林英雄会开幕
马耳云海 听风观日看世界
相约酱酒源地 茅溪镇2023年第九届赤水河生态杨梅节7月1日开幕
酒诗文旅·2023泸州首届露营节5月7日正式启动
春天从这里开始 “红色白沙 金色田园”古蔺双沙第十四届菜花节开幕
乡村三月天 相约丹林花朝节 赴一场春日盛会
古蔺:第十四届双沙菜花旅游文化节将于3月11日开幕
赠书云麓书院 美享罗汉林
古蔺黄荆景区:外来人员一律不得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