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乡,体验八路军文化
2013-06-28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记者手记
武乡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太行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和八路军文化的孕育地。在这里,抗战遗址星罗棋布,现有馆藏国家级革命文物342套件,有八路军总司令部、八路军总政治部、抗日军政大学、新华日报社、鲁迅艺术学校等遗址28处……
行走在武乡,感觉历史生动起来了。特别是当看到八路军创作的版画、出版的各种报刊杂志、演出的各种剧目时,那些不同时期的战斗故事、砖壁村里发生的事、小米饭的回忆以及红星杨的传说立时浮现在脑海里。从中,反映出枪林弹雨、血雨腥风年代里八路军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多彩的军旅生活。
有人说武乡是“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监”,说武乡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战争已过去很久,但八路军文化依然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深刻启示。
从太原机场到武乡大约390里地。
因为是第一次来,所以,我的脑海中画了许多种武乡的模样。武乡,这个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不仅是太行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八路军文化的孕育地。从这里走出去的八路军都永生难忘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武乡,被誉为太行山上的“小延安”,是伟大太行精神的孕育地。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先后在武乡停留536天,是八路军华北抗战的指挥中枢和首脑机关驻扎持续时间最长的地方。6年间,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指挥了九路围攻、百团大战等战役。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4.1万人参军参战,2.1万人为国捐躯,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
巍巍800里太行山,多处革命遗迹旧址散布其间,经过岁月的锻造,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被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感。
当历史生动起来,市场也开始活跃
来接站的武乡姑娘穿着灰色的八路军服装,飒爽英姿,文静干练。她对第一次来她故乡的人更是充满热情:“你们都是第一次到我们武乡来啊?那你们以后要多来啊。”
从这个姑娘口中,我们对武乡有了一个素描般的印象。为保持红色资源的恒久魅力,近年来,武乡县坚持打好革命老区这张牌,以弘扬太行精神和传承八路军文化为主线,充分发挥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革命圣地优势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为模式,坚持文化带动、旅游拉动、品牌支撑,大力培育八路军抗战历史缅怀、八路军游击战法体验、八路军文化精品演艺、八路军系列纪念品开发等文化品牌,全方位打造全国最大的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发挥“形象品牌”聚集作用,带动文化创意、动漫开发、影视制作、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真正走出一条革命老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把红色做成特色是武乡县探索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使红色文化更加贴近百姓,成为宣传太行精神、推动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平台。
作为武乡县打响叫亮革命老区一张牌的头号工程,投资近6亿元实施的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太行山》大型实景剧“两园一剧”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是中国唯一的体验式红色旅游主题公园,由八路军十大战法中的地雷战、地道战、追击战、麻雀战和围困战以及真人CS实战体验等参与项目构成,充分利用机械、声、光、电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再现八路军与日寇斗争的历程,游客可以直接参与“打一场游击战”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历史“活”起来,让红色“动”起来,武乡县体验式红色旅游给了人们一种全新的感觉。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
一首《太行山上》,唱响大江南北,让太行山这片红色山脉至今家喻户晓。是什么支撑着当年的八路军在太行山上阔步前行,勇往直前的?《在太行山上》就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该曲写成后,在汉口进行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遍了全中国。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
今天,在巍巍太行的青山绿水间,600多名农民演员真情奉献了一台大型实景剧《太行山》,重新把人们带回当年的时光——中华民族优秀儿女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血色岁月。
武乡县作为太行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和八路军文化的形成地,不但开了八路军文化研究的先河,而且以建设全国最大的八路军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全国参与互动体验式革命传统教育新基地为目标,举全县之力打造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太行山》大型实景剧“两园一剧”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武乡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有人说,《太行山》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产业项目,这个大型实景剧其实有效地整合了红色资源。太行山就是舞台,星空就是大幕。武乡县蟠龙镇整个砖壁村变成了剧院。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曾在这里驻扎了一年多。当时,村里家家住过八路军,户户有人参加子弟兵。这个小山村,舞动过彩绸和红旗,也见证过日寇的暴行。从日军扫荡到血染山河,从太行母亲到百团大战,一个个场景,生动再现八路军与日寇斗争的历程。
在八路军文化园里,你可以穿军装、扛步枪、吃小米饭、住老区炕、当一天真正的八路军,情景剧《反扫荡》等三场常态演出又会生动再现八路军与当地老百姓军民同心、共同抵御日寇的艰苦历程,让你穿越历史时空,深度体验八路军文化……
这些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情景,今天完全可以体验了。形式的东西只是一种演绎和表现,藏在骨子里的文化内涵却是八路军用血用生命凝练而成的。
武乡的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故居。据说,一些老将帅的后代多次来到武乡,追寻先辈们的光荣,触摸历史的印迹,传承不朽的精神。我手中的相机除了给自己留影外,更多地是将视角对准了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房屋,饭菜,故居,纪念馆和人民。我甚至理解,站在先辈们青春面容前的红色后代们,脸上满是骄傲自豪的笑容从哪里来的。先辈们的那种睿智、激情、乐观、朴素、沉稳、大气,都是今天的我们所要学习的。
从武乡走出去的军人,心里都有一个“娘”的形象
武乡,是个地名。很平凡,但很伟大。
武乡,是八路军的娘家。战士们曾经把对“娘”的情怀化作了力量和勇气,化作为一首首歌曲、一幕幕剧作,更在某种情景中升华了中华民族反抗外侮、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记得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在我的记忆中、在我的经历中,革命老前辈给我传达的就是太行文化的精神、八路军文化的精神,包括武乡人民成千上万的付出,不怕牺牲地作贡献。
战争环境下,八路军领导干部把自己的亲生骨肉托付给太行妈妈代为抚养的事例有很多很多。当太行妈妈接过一个个八路军嗷嗷待哺的后代,这些太行妈妈的生命里就有了一种神圣的责任。
他们把八路军孩子的命看得比自己的命还要贵重。
为了保护八路军的孩子,有的奶娘献出了自己亲生儿子的小生命,甚至自己的生命,她们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代价,为八路军喂养孩子啊!这是怎样一种军民鱼水深情和重大的托付啊!
左权将军在麻田村住了一年多。他在写给延安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多次说到太行奶娘为保护八路军孩子而作出的牺牲。做一个八路军孩子的奶娘,肩上承载着多么艰巨和沉重的责任啊!
我查看了许多资料。生在1945年3月的张南生的儿子张雁之在《我的母亲林纫篱在太行》一文中这样写道:“由于根据地老百姓对八路军的后代,像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照顾、保护,我们这些八路军的后代才有今天。这就是军民鱼水情,这就是我们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根基。老百姓生活都很苦,粮食极度缺乏,采树叶煮汤喝,在玉米面里加上观音土,有时只吃观音土做的饼子,饼吃起来非常牙碜,吃了就闹肚子。”是啊!在极度艰苦的环境里冒着杀头之险,豁出身家性命为八路军喂养孩子,太行山的奶娘们付出的,不仅仅是乳汁,是血,是汗,是泪,更是命啊!这才是大写的母爱!
那些过去的细节都充满了感情色彩。
沿途,和同行的副刊同行们聊着这样的话题,心里的感动把自己的泪拽落下来,拽落在这片土地上。
那些在武乡生活战斗过的八路军们,无论年龄大小,无论职位高低,都和这里的人民吃一个锅里的饭,喝一口井里的水。谁负伤了,谁生病了,都享受过武乡人民特殊的待遇。哪怕一碗浓稠的小米粥,一个柴鸡蛋,都是最好的病号饭。
牺牲了自己儿女的武乡人民,多少次依然听到了喊爹娘的声音——那是八路军战士跪倒在他们面前,一声声唤着娘亲……
“娘”,是神圣的称谓,是置放在心头的那一抹温馨。
娘,送走了亲骨肉,却迎来了无数个没有血缘的儿孙。她是娘啊,是八路军的根,是八路军的后盾。
那些星空满天的夜晚,是娘纳着鞋底,哼着小调,陪伴八路军走过最艰难的时期。娘,不是一个人,娘是整个太行山,娘是武乡的山山水水。
看见军人,我们从心里觉得是自己人
人在旅途,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感受八路军文化精髓,我们或许就多了一些遗憾。所以,我们把时间压缩在每一处,步履匆匆。停留在展览馆里的时间非常值得。因为在这里,我们把自己淹没在历史中,细细观看,细细体会。
那些文件复印件,那些油印的杂志、报纸,依然散发着油墨的香味。展览馆里那个美丽大方的解说员,充满感情地给我们解说着战争岁月里的人和事,说到动情处,她含着泪。我们被感染了。
在一辆解放军医疗车前,围着许多前来看病拿药的妇女们。这些农村妇女信任地看着军医,听他们分析自己的病情和注意事项。我问一个七十多岁的大娘:“就这么看看就行了?不去大点的医院去看看了?”她说:“他们就能把我的病治好。看见军人,我们从心里觉得是自己人。”
这样的信任,不是说出来的,是传承下来的,是武乡的乡亲们与今天的“八路军”和昨天的八路军一起成就了牢不可破的军民鱼水情。
武乡县砖壁村有一组古寺庙群,是当年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当地的一个大姐告诉我说,那是在1939年7月,八路军进驻这里,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与当地村民的军民联欢会上,专门提出了“三不争”的规定:不与老百姓争粮吃,不与老百姓争房住,不与老百姓争水喝。于是八路军总部选择了寺庙,没有占用老百姓的民房。
砖壁村地处太行山的山梁上,用水一直比较紧张。为了帮助乡亲们解决用水难题,朱德和彭德怀带领八路军战士,在村子旁边挖了个蓄水池,村民用水压力得以大大缓解,大家高兴地将这个水池命名为“八路池”。如今,“八路池”早已废弃不用。但我们能想象出那时的欢乐场面,军民们雀跃的神情和笑声。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红星杨的传说就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红星杨在武乡成为了一个景区。据说,朱总司令当年亲手种植了这棵只有在武乡才显现五角星的杨树。这种杨树的奇异之处就在于无论掰断哪一节树枝,都会在横断面上看到一个五角星。是不是别处的杨树也会有类似情况我们不得而知,据说至今为止没有发现。这也因此成为武乡独有的红色文化记忆。
“自己人”,多么崇高多么温暖的“暗号”啊。其间蕴涵着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的老区人民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事实上,当年八路军转战太行山期间,视人民如亲人的真情举动也比比皆是,至今仍在太行人民中代代相传。
八路军把人民视为亲人,人民自然也把八路军视为子弟兵。
一路走过,我们感慨不已。武乡县委书记周涛说,我们要做大文化,做强旅游,结合我们山西省现状,提出来转型跨越发展,要摸索一个贫困地区山区转型跨越的新路子。
我们看到,做强八路军文化产业,靠文化促转型、靠文化求发展的愿景正在老区武乡变为现实。
猜你喜欢
泸州:叙永石厢子会议旧址获得“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提名奖
玩转京津冀 红色赶考之路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中心小学迎接体质与艺术素养监测
白银市会宁县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河北3371万元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 四项目获支持
哈商大“青马工程”暑期社会实践
门头沟推出4条红色旅游
四川凉山会理古城欲建4A级景区 系丝绸之路重镇
红色旅游产业助农民致富
山东首家天然漂流景区落户济南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教育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中心小学迎接体质与艺术素养监测
不忘初心 向英雄致敬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中心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天仙镇中心小学开展故事演讲比赛
青岛航空空姐空少身穿制服下地插秧 目的推广海水稻
国画宗师蒋兆和故居陈列馆泸州开馆 他曾创作抗战长卷《流民图》
不忘初心 特型演员缪世璇到嘉兴南湖参观学习
泸州工商联“忆初心 感党恩 记使命 担责任”教育培训在遵义举行
七七抗日战争纪念日 泸州抗战景观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