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名城 英雄泸定_西部旅游网--西部旅游、西部旅游资讯、旅游资
2012-01-07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小学语文课本上的那篇《飞夺泸定桥》曾给无数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距离红军强渡大渡河已经过去76载,那段永载史册的历史,在岁月的洗礼下依旧清晰,那些令人胆寒的铁索今天激励着更多的中国人。人们缅怀先人,一辈辈传递着“长征精神”,用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着今天的泸定。2011年12月,记者经川藏线,穿过巍峨险峻的二郎山,沿着大渡河沿岸,重新追寻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踪迹,感悟泸定的今昔改变。
泸定桥 中国红色第一桥
这座位于海拔2000米高原上的铁索桥,用13根铁链将大渡河两岸连在一起。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不朽篇章,泸定桥由此蜚声中外、名扬四海,成为中国红色经典第一桥。共和国10大元帅中就有7位元帅从泸定桥上走过,泸定桥由此成为中国红色第一桥。
泸定桥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重点培育的“红色旅游区”、重点组织规划的 “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建设的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走长征路,寻访红色经典,中国红色第一桥泸定桥已经成为游人必到的景点。在这里你可以放声吟唱毛泽东主席的壮丽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还可以去红色古寨岚安,瞻仰无名英雄烈士墓、康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医院遗址,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也可登上天堑二郎山,追寻“英雄十八军”的瑰丽传奇……
泸定已成著名红色旅游地
泸定桥所在地泸定县因其是出川进藏的重要门户和军事要津,素有“甘孜东大门,康巴会客厅”之称。
地处神秘而又奇特的北纬30度线上的泸定,境内的蜀山之王贡嘎山、最美阶梯二郎山、阳光田园大渡河、红色经典泸定桥、川藏茶马古驿道等系列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有机组合,交相辉映。泸定旅游融完整性、独特性、多样性、珍稀性、原始性于一体,集红色体验、生态观光、民俗风情、科考探险、风光影视为一身,是四川环贡嘎山旅游、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川西旅游环线等精品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承接点和旅游目的地。
一位到过泸定的人士这样表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像泸定这样的地方,可以让人们纵观全域贡嘎山,领略超凡脱俗的自然奇观;可以让游人登上中国最美的地理阶梯,尽阅蜀山遗世美景;可以让游人畅游大渡河峡谷,尽享“最宜人居地区”的温柔阳光;可以让游人寻访红色经典,体验红色传奇;可以让游人探秘中国最完整的茶马古道,感受和谐的力量……
“长征路线”申遗对泸定是大事
当我们把“长征路线”申遗的消息带到泸定时,县委常委、宣传部朱部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长征路线”申遗对于泸定来说是大事也是好事,意义非凡。申遗成功后对泸定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近年来,泸定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打造“红色名城、英雄泸定”的奋斗目标,坚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泸定桥的开发为突破,全力打造旅游精品的指导思想,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开辟了全县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据介绍,随着泸定旅游业的发展,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营业收入也逐年增加。以泸定桥宾馆和红樱桃之家农家乐为例,2010年泸定桥宾馆旅游接待人数6209人次,收入516.8万元;杵坭乡今年樱桃节期间新开办农家乐8家,其中红樱桃之家农家乐,仅樱桃节期间就接待游客(含政府接待)600余人次,接待收入4万余元。
由于泸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融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特色强、品位高、组合好、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特点。
目前,泸定在国家和省、州的旅游发展规划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又是全省西环线的重要节点;既纳入了全省新五大精品旅游区建设范围,又是甘孜州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建设的重点县。
长征精神照亮
“牵马人”的幸福人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苏俊
“照相,照相,先生、妹儿骑马照个相嘛。20块一位,现在给你优惠价10块,收摊生意了。”每当游人穿越泸定桥,迈过桥头的廊房,一位头戴黑色毡帽,身着蓝色的外套,圆脸剑眉,两腮透着“高原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商人精明的男子就会立马上前吆喝生意。
这位男子名叫姚再仁,伴随着泸定桥每天的日出日落,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泸定桥桥头,手牵着自己的白马给人作道具照相,被人称为“泸定桥头的牵马人”。
今年53岁的姚再仁,老家在离泸定桥有半小时路程的山上,从事牵马替人照相的营生已经7、8年了,为图方便他还特意将家从山上搬到了泸定桥旁。谈起红军飞夺泸定桥发生的故事,他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提起。后来,他在泸定桥做牵马人的时候,还看见了好多当年红军的后代来参观。“红军真是了不起。”一讲起老红军的往事,姚再仁眼神中一下子就充满了敬意。如今,泸定桥已经成为中国红色旅游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特别是夏秋旅游旺季时,基本上桥上是人挨着人,这样爆棚的旅游旺季使姚再仁整天不得闲,忙得不亦乐乎。同时,由于游人多让姚再仁照相收入的大幅提高,因此也改善了老姚一家的生活,这是姚再仁没有想到的。
小时候,因家庭条件贫困,姚再仁靠自己上山砍柴维持生活和付学费,谈及当时生活的艰辛,勾起了姚再仁一段苦涩地回忆。稍大点,姚再仁就放弃学业,在村里从事杀猪来维持生计。同时还供两个娃娃上学。自从7、8年前,看准泸定桥旅游带来的商机后,就将家里的白马牵到泸定桥作替人照相的道具,生意差的时候一天也能挣100到200元,旅游旺季一天甚至可以挣到600多元。现在两个小孩都在甘孜稻城开理发店,日子可谓过得红红火火。
“除了每个月缴200元税,还能赚个两三千元。”姚再仁对此颇感得意。但是前年姚再仁却遭遇了一次生命危机,由于去稻城看望儿子,酒后导致脑血管堵塞,经华西医院抢救,终于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却导致他家负债10多万。不过,经过努力,现在账只剩几万没还了。
“只要人还在,什么困难我都不怕,红军25000里长征都可以走完,我这点小事又算什么呢?”姚再仁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坚信随着红色旅游的做大做强会有更多的游人来到泸定桥,生意将继续,生活也将继续。
告别坚强乐观的姚再仁,身后又响起了洪亮的吆喝声.......
是啊,是长征精神照亮了泸定桥头这位牵马人的幸福人生。
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老红军后代袁清贵的心愿
他们在长征大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可能无法被提及,但他们出生入死的个体经历应该永远被铭记,无名英雄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所塑造的红军精神也会代代相传。
“我父亲2009年就去世了,享年97岁。”泸定的冬日早晨透着寒冷,大渡河的风吹着略觉刺骨。大渡河边、泸定桥畔,老红军后代袁炳清的儿子袁清贵正烤着木炭火,眼睛感光度极差的他,用灵巧的手一边编着箩筐,一边向记者诉说着袁炳清和泸定桥的故事。
对于泸定桥的记忆,很多人的记忆定格在了76年前的那场令世界震惊的战斗,22名勇士英勇夺取泸定桥的事迹注定永载史册,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红军主力渡过泸定桥后,却还有一批人为了掩护红军主力北上,经历了那场腥风血雨的战斗,甚至付出了生命。袁炳清,就是其中之一。
从放牛娃到红军排长
袁炳清原名刘云生,1913年4月18日出生在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的一个贫苦人家。八岁那年,母亲去世,无法养活一家四口的父亲将他卖给了一户财主家当放牛娃。从此,他受尽财主的折磨,天天挨饿。
1935年春,家乡来了纪律严明的红军部队,红军一位炊事班长看他是一个挨饿的穷苦孩子,就给他盛了一碗“冒尖”的米饭,让袁炳清吃了个饱,而正是这碗让自己生平第一次吃饱的白米饭感动了袁炳清,让他决定跟着红军走。
在鸡场坪战斗中,由于红军歼灭数百敌人,为了报复红军,敌人派来了8架飞机,敌机一边丢炸弹,一边用机枪低空扫射,很多战友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一颗在袁炳清与排长身边爆炸的炸弹不仅炸伤了袁炳清的左膝盖,更夺去了他最亲爱的排长李忠元的生命。
看到身边一位位战友倒下,袁炳清与炊事班长李家意怀着满腔怒火,架起机枪向敌机射去,当天先后有两架飞机被击中着火坠毁。战斗结束后,为了表彰二排英勇斗争的精神,上级对二排全体进行了表彰,每人奖励了两块大洋和一套军装,袁炳清也被任命为二排的新排长,负责指挥三个班共36名红军战士。
激战泸定桥斩铁链
用袁清贵的话说,泸定桥是父亲袁炳清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地方,因为在这个地方,为了掩护大部队继续北上,他带着30多位战士坚持战斗,最终只有9人顺利突围。
1935年6月初,飞夺泸定桥战斗后的几天,红军主力通过泸定桥继续北上,而袁炳清所在的红九军团奉命殿后。但由于追击的国民党军队人数太多,在顽强阻击了一周后,敌人增援部队越来越多,敌我双方伤亡不少。
在紧急关头,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果断下了撤退的决定,但同时命令袁炳清率领战士将泸定桥的地链隔一根锯一根,“接到命令后,父亲带着战士费了很大的劲儿终于完成任务,之后父亲才带着战友们撤离了泸定桥,也算是最后一个撤离的。”袁清贵告诉记者,完成任务后,父亲带着一排的战士翻越马鞍山,通过了小股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到达天全赶上大部队时,原本3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了9人。
“一提到这段时期,父亲就会忍不住流泪,总是一个人自言自语说对不起他的那些兄弟。”说到这,看着袁炳清老人的照片,袁清贵哽咽了。
随后,部队到达甘孜时,袁炳清膝盖伤口复发,领导决定让他留下看病。病好了之后,一心想着部队的袁炳清希望能找到红军队伍重新归队,由于判断失误,在去往成都方向的路上,袁炳清被国民党士兵抓作壮丁,并被捆在树上,受尽折磨,后来在借口上厕所的时候,袁炳清翻墙跑了出来,继续寻找部队,后来沿途乞讨到了泸定,没有找到队伍的袁炳清无奈之下经人介绍做了上门女婿,从此改名换姓,在泸定定居下来。
每天都要进行“新长征”
解放后,袁炳清还与解放军有过一面之缘。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解放西藏,翻越二郎山,来到泸定城。“一位连长要父亲带路,还请我父亲把他们带到西藏。”据袁清贵介绍,袁炳清拒绝了那个连长的请求。1955年,袁炳清的妻子为他生下第一个儿子,之后又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当中袁清贵是最小的一个。袁炳清一家的生活虽然平淡无奇,倒也其乐融融。
袁清贵说父亲年纪大了之后,每天早上7时多,就会从家里出来,走到泸定县城,远远地望望泸定桥,即使到了老年已不能下床走路的时候,也要让儿子推着轮椅去桥边转转,但老人从来不会上泸定桥,因为那里曾留有他很多战友的鲜血。
“父亲对于后来的生活非常满足,他在世的时候,总是说新生活来得不易啊,多少好战友一个个倒下才换来了今天的生活,要我们一定好好去珍惜。”袁清贵表示,自己一家要将父亲留下的红军精神保留并一代代地往下传。 袁炳清表示,他的孙子长大后一定要去当兵,继承其父亲的精神,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也了却自己没有把两个儿子送去当兵的遗憾。
宜居、宜业、宜商、宜旅
再造一座新泸定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波 苏俊 陈宏霖 杨琦/文 鲍安华/图
近日,泸定县提出了未来5年,将把泸定建设成为甘孜州经济加速发展的排头兵、次级区域交通枢纽与重要节点、服务全州科教文卫的重要高地、甘孜州重要的宜居城市、川渝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到“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8000元以上。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旅四者统一的红色、休闲旅游名城。
★六特色农业园区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新村建设为统领,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科技服务为保障,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分步实施六大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精准效益农业。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实施田园生态新村、移民安置新村、观光农业新村建设。
★建百亿工业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加快六大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建设百亿工业。加快发展水电产业,继续抓好大中型电站建设和移民工作,力争到2016年建成装机 240万千瓦,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完成锂冶炼园区建设,力争5至10年后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发展建材业,力争“十二五”末水泥年产量达400万吨,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建成生态药业产业园,力争年产值达10亿元。加快农产品、旅游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力争5年后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
★三产互动 打造大渡河阳光田园旅游带
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统筹“两化”建设与三产互动、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按照“一城驱动、三区辐射、一带联动”的思路,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市场运作,加快开发建设泸定桥景区、贡嘎山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二郎山国际山地生态旅游区、岚安古镇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及娘娘山、椒子坪等景点,打造大渡河阳光田园度假旅游带,完成泸定桥景区、岚安古镇景区、二郎山梯级景观群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到2016年,力争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以上。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苏俊 杨波 陈宏霖 杨琦
“日夜兼程200里呀,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呀,勇士万代留英名。安顺场边孤舟勇,踏波踩浪歼敌兵。水湍急,山陡峭呀,雄关险呀┉┉”
岁月流逝,物换星移,历史的长河呼啸奔腾而过。红军长征已是76年前的事,但那分感动却有增无减,特别是从泸定回来后,更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冲击着无名的肺腑,久久不能自抑。
车过二郎山。遥想红军当年徒步翻越川藏线上的这座海拔3040米,拔地千仞,山势险峻,岩涧交错,怪石嶙峋的大山该是何等的豪壮!何等的气魄!也许正是这种精神的存在才有了长征的胜利,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从巴颜喀拉山滚滚而来的冰川雪水,逶迤千里,仍不失其寒意。只见河水湍急,波浪翻涌。吼声如惊鸣,奔腾了无数个世纪的大渡河让人无端的生起一分异样的神圣与沧桑感。
诗人唱道:“大江流日夜”。圣人云:“逝者如斯夫”。沧海桑田变化了无数个世纪,但是大渡河却从来没有停歇过。它见证了无数的成功与失败,见证了无数的神圣与耻辱。这其中就有农民起义领袖石达开。叱咤风云一时的名将,却兵败大渡河,饮恨安顺场附近的紫打地,最终没有逃脱命丧大渡河的厄运。也见证了红军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壮举。这由巍巍雪山之巅的雪水汇集而成的咆哮不羁的大渡河,经历了无数高山峻岭与陡崖险滩的磨砺,相信与佩服的只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强者。
站在二郎山观景台,看着两旁高耸的山崖和流淌的大渡河,我们一行不禁陷入了沉思。大渡河似乎以自己的咆哮在倾诉着她心中的秘密。石达开的全军覆灭和红军的突出重围,如此巨大的反差,都在大渡河的历史中流过。成与败,兴与衰,大渡河是见证人,大渡河又不仅仅是见证人。不管成败,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向前奔流,永不停息。但是,历史的沉积却深埋在大渡河的心中,只有你静静地用心灵去感应,大渡河才会敞开她的心门,用翻腾的浪花,向你诉说……
大渡河冲天的涛声伴随我们一路来到泸定县城。窄狭的河谷旁居然有座紧贴在河沿边、悬崖上的县城,昔日红军22位勇士强取泸定桥时,这里只是一个破败的小镇,两岸是杂草丛生的荒滩。如今已是一座美丽的西部城市。今天看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自信与富足,那种创新与开拓,让“长征精神”感动着几代人。
时间似乎又回到了泸定铁索桥自诞生之日起最辉煌的一天。那一天,每一个红军战士都知道自己不能再犹豫因为已经没有任何退路。旗帜喷射着思想的火焰,身躯是跃动的山岭,大渡河上腾起了风暴,寂静的峡谷炸响了惊雷。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和呐喊声,是一个反抗阶级愤怒的发言。22位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挂马刀,腰缠12颗手榴弹冒着弹雨、迎着死亡向前冲去。那些英雄战士,年轻的生命如流星般消失了,但他们果敢的表情和冲锋的身姿却已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成为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代名词。
大渡河奔腾不息,涛声不绝,那是它对英雄壮举的由衷敬仰和深深感叹。
距离红军强渡大渡河已经过去76载,那段永载史册的历史,在岁月的洗礼下依旧清晰,那些令人胆寒的铁索今天激励着更多的中国人。人们缅怀先人,一辈辈传递着“长征精神”,用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着今天的泸定。2011年12月,记者经川藏线,穿过巍峨险峻的二郎山,沿着大渡河沿岸,重新追寻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历史踪迹,感悟泸定的今昔改变。
泸定桥 中国红色第一桥
这座位于海拔2000米高原上的铁索桥,用13根铁链将大渡河两岸连在一起。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飞夺泸定桥”,打开了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和世界军史上“惊、险、奇、绝”的战争奇迹;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不朽篇章,泸定桥由此蜚声中外、名扬四海,成为中国红色经典第一桥。共和国10大元帅中就有7位元帅从泸定桥上走过,泸定桥由此成为中国红色第一桥。
泸定桥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重点培育的“红色旅游区”、重点组织规划的 “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建设的 “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走长征路,寻访红色经典,中国红色第一桥泸定桥已经成为游人必到的景点。在这里你可以放声吟唱毛泽东主席的壮丽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还可以去红色古寨岚安,瞻仰无名英雄烈士墓、康区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和红军医院遗址,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辉业绩;也可登上天堑二郎山,追寻“英雄十八军”的瑰丽传奇……
泸定已成著名红色旅游地
泸定桥所在地泸定县因其是出川进藏的重要门户和军事要津,素有“甘孜东大门,康巴会客厅”之称。
地处神秘而又奇特的北纬30度线上的泸定,境内的蜀山之王贡嘎山、最美阶梯二郎山、阳光田园大渡河、红色经典泸定桥、川藏茶马古驿道等系列高品质的旅游资源有机组合,交相辉映。泸定旅游融完整性、独特性、多样性、珍稀性、原始性于一体,集红色体验、生态观光、民俗风情、科考探险、风光影视为一身,是四川环贡嘎山旅游、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川西旅游环线等精品旅游线路上的重要承接点和旅游目的地。
一位到过泸定的人士这样表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像泸定这样的地方,可以让人们纵观全域贡嘎山,领略超凡脱俗的自然奇观;可以让游人登上中国最美的地理阶梯,尽阅蜀山遗世美景;可以让游人畅游大渡河峡谷,尽享“最宜人居地区”的温柔阳光;可以让游人寻访红色经典,体验红色传奇;可以让游人探秘中国最完整的茶马古道,感受和谐的力量……
“长征路线”申遗对泸定是大事
当我们把“长征路线”申遗的消息带到泸定时,县委常委、宣传部朱部长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长征路线”申遗对于泸定来说是大事也是好事,意义非凡。申遗成功后对泸定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近年来,泸定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打造“红色名城、英雄泸定”的奋斗目标,坚持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泸定桥的开发为突破,全力打造旅游精品的指导思想,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开辟了全县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据介绍,随着泸定旅游业的发展,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营业收入也逐年增加。以泸定桥宾馆和红樱桃之家农家乐为例,2010年泸定桥宾馆旅游接待人数6209人次,收入516.8万元;杵坭乡今年樱桃节期间新开办农家乐8家,其中红樱桃之家农家乐,仅樱桃节期间就接待游客(含政府接待)600余人次,接待收入4万余元。
由于泸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融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特色强、品位高、组合好、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特点。
目前,泸定在国家和省、州的旅游发展规划中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既是全国红色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又是全省西环线的重要节点;既纳入了全省新五大精品旅游区建设范围,又是甘孜州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经济圈建设的重点县。
长征精神照亮
“牵马人”的幸福人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苏俊
“照相,照相,先生、妹儿骑马照个相嘛。20块一位,现在给你优惠价10块,收摊生意了。”每当游人穿越泸定桥,迈过桥头的廊房,一位头戴黑色毡帽,身着蓝色的外套,圆脸剑眉,两腮透着“高原红”,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商人精明的男子就会立马上前吆喝生意。
这位男子名叫姚再仁,伴随着泸定桥每天的日出日落,他都会准时出现在泸定桥桥头,手牵着自己的白马给人作道具照相,被人称为“泸定桥头的牵马人”。
今年53岁的姚再仁,老家在离泸定桥有半小时路程的山上,从事牵马替人照相的营生已经7、8年了,为图方便他还特意将家从山上搬到了泸定桥旁。谈起红军飞夺泸定桥发生的故事,他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提起。后来,他在泸定桥做牵马人的时候,还看见了好多当年红军的后代来参观。“红军真是了不起。”一讲起老红军的往事,姚再仁眼神中一下子就充满了敬意。如今,泸定桥已经成为中国红色旅游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特别是夏秋旅游旺季时,基本上桥上是人挨着人,这样爆棚的旅游旺季使姚再仁整天不得闲,忙得不亦乐乎。同时,由于游人多让姚再仁照相收入的大幅提高,因此也改善了老姚一家的生活,这是姚再仁没有想到的。
小时候,因家庭条件贫困,姚再仁靠自己上山砍柴维持生活和付学费,谈及当时生活的艰辛,勾起了姚再仁一段苦涩地回忆。稍大点,姚再仁就放弃学业,在村里从事杀猪来维持生计。同时还供两个娃娃上学。自从7、8年前,看准泸定桥旅游带来的商机后,就将家里的白马牵到泸定桥作替人照相的道具,生意差的时候一天也能挣100到200元,旅游旺季一天甚至可以挣到600多元。现在两个小孩都在甘孜稻城开理发店,日子可谓过得红红火火。
“除了每个月缴200元税,还能赚个两三千元。”姚再仁对此颇感得意。但是前年姚再仁却遭遇了一次生命危机,由于去稻城看望儿子,酒后导致脑血管堵塞,经华西医院抢救,终于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却导致他家负债10多万。不过,经过努力,现在账只剩几万没还了。
“只要人还在,什么困难我都不怕,红军25000里长征都可以走完,我这点小事又算什么呢?”姚再仁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坚信随着红色旅游的做大做强会有更多的游人来到泸定桥,生意将继续,生活也将继续。
告别坚强乐观的姚再仁,身后又响起了洪亮的吆喝声.......
是啊,是长征精神照亮了泸定桥头这位牵马人的幸福人生。
让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老红军后代袁清贵的心愿
他们在长征大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可能无法被提及,但他们出生入死的个体经历应该永远被铭记,无名英雄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所塑造的红军精神也会代代相传。
“我父亲2009年就去世了,享年97岁。”泸定的冬日早晨透着寒冷,大渡河的风吹着略觉刺骨。大渡河边、泸定桥畔,老红军后代袁炳清的儿子袁清贵正烤着木炭火,眼睛感光度极差的他,用灵巧的手一边编着箩筐,一边向记者诉说着袁炳清和泸定桥的故事。
对于泸定桥的记忆,很多人的记忆定格在了76年前的那场令世界震惊的战斗,22名勇士英勇夺取泸定桥的事迹注定永载史册,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红军主力渡过泸定桥后,却还有一批人为了掩护红军主力北上,经历了那场腥风血雨的战斗,甚至付出了生命。袁炳清,就是其中之一。
从放牛娃到红军排长
袁炳清原名刘云生,1913年4月18日出生在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的一个贫苦人家。八岁那年,母亲去世,无法养活一家四口的父亲将他卖给了一户财主家当放牛娃。从此,他受尽财主的折磨,天天挨饿。
1935年春,家乡来了纪律严明的红军部队,红军一位炊事班长看他是一个挨饿的穷苦孩子,就给他盛了一碗“冒尖”的米饭,让袁炳清吃了个饱,而正是这碗让自己生平第一次吃饱的白米饭感动了袁炳清,让他决定跟着红军走。
在鸡场坪战斗中,由于红军歼灭数百敌人,为了报复红军,敌人派来了8架飞机,敌机一边丢炸弹,一边用机枪低空扫射,很多战友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中。一颗在袁炳清与排长身边爆炸的炸弹不仅炸伤了袁炳清的左膝盖,更夺去了他最亲爱的排长李忠元的生命。
看到身边一位位战友倒下,袁炳清与炊事班长李家意怀着满腔怒火,架起机枪向敌机射去,当天先后有两架飞机被击中着火坠毁。战斗结束后,为了表彰二排英勇斗争的精神,上级对二排全体进行了表彰,每人奖励了两块大洋和一套军装,袁炳清也被任命为二排的新排长,负责指挥三个班共36名红军战士。
激战泸定桥斩铁链
用袁清贵的话说,泸定桥是父亲袁炳清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地方,因为在这个地方,为了掩护大部队继续北上,他带着30多位战士坚持战斗,最终只有9人顺利突围。
1935年6月初,飞夺泸定桥战斗后的几天,红军主力通过泸定桥继续北上,而袁炳清所在的红九军团奉命殿后。但由于追击的国民党军队人数太多,在顽强阻击了一周后,敌人增援部队越来越多,敌我双方伤亡不少。
在紧急关头,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果断下了撤退的决定,但同时命令袁炳清率领战士将泸定桥的地链隔一根锯一根,“接到命令后,父亲带着战士费了很大的劲儿终于完成任务,之后父亲才带着战友们撤离了泸定桥,也算是最后一个撤离的。”袁清贵告诉记者,完成任务后,父亲带着一排的战士翻越马鞍山,通过了小股敌人的围追堵截,最终到达天全赶上大部队时,原本3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了9人。
“一提到这段时期,父亲就会忍不住流泪,总是一个人自言自语说对不起他的那些兄弟。”说到这,看着袁炳清老人的照片,袁清贵哽咽了。
随后,部队到达甘孜时,袁炳清膝盖伤口复发,领导决定让他留下看病。病好了之后,一心想着部队的袁炳清希望能找到红军队伍重新归队,由于判断失误,在去往成都方向的路上,袁炳清被国民党士兵抓作壮丁,并被捆在树上,受尽折磨,后来在借口上厕所的时候,袁炳清翻墙跑了出来,继续寻找部队,后来沿途乞讨到了泸定,没有找到队伍的袁炳清无奈之下经人介绍做了上门女婿,从此改名换姓,在泸定定居下来。
每天都要进行“新长征”
解放后,袁炳清还与解放军有过一面之缘。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解放西藏,翻越二郎山,来到泸定城。“一位连长要父亲带路,还请我父亲把他们带到西藏。”据袁清贵介绍,袁炳清拒绝了那个连长的请求。1955年,袁炳清的妻子为他生下第一个儿子,之后又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当中袁清贵是最小的一个。袁炳清一家的生活虽然平淡无奇,倒也其乐融融。
袁清贵说父亲年纪大了之后,每天早上7时多,就会从家里出来,走到泸定县城,远远地望望泸定桥,即使到了老年已不能下床走路的时候,也要让儿子推着轮椅去桥边转转,但老人从来不会上泸定桥,因为那里曾留有他很多战友的鲜血。
“父亲对于后来的生活非常满足,他在世的时候,总是说新生活来得不易啊,多少好战友一个个倒下才换来了今天的生活,要我们一定好好去珍惜。”袁清贵表示,自己一家要将父亲留下的红军精神保留并一代代地往下传。 袁炳清表示,他的孙子长大后一定要去当兵,继承其父亲的精神,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中,也了却自己没有把两个儿子送去当兵的遗憾。
宜居、宜业、宜商、宜旅
再造一座新泸定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波 苏俊 陈宏霖 杨琦/文 鲍安华/图
近日,泸定县提出了未来5年,将把泸定建设成为甘孜州经济加速发展的排头兵、次级区域交通枢纽与重要节点、服务全州科教文卫的重要高地、甘孜州重要的宜居城市、川渝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到“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8000元以上。打造宜居、宜业、宜商、宜旅四者统一的红色、休闲旅游名城。
★六特色农业园区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新村建设为统领,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科技服务为保障,全面落实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分步实施六大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发展精准效益农业。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实施田园生态新村、移民安置新村、观光农业新村建设。
★建百亿工业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加快六大工业园建设,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建设百亿工业。加快发展水电产业,继续抓好大中型电站建设和移民工作,力争到2016年建成装机 240万千瓦,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完成锂冶炼园区建设,力争5至10年后年产值达30亿元以上;发展建材业,力争“十二五”末水泥年产量达400万吨,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建成生态药业产业园,力争年产值达10亿元。加快农产品、旅游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力争5年后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
★三产互动 打造大渡河阳光田园旅游带
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统筹“两化”建设与三产互动、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按照“一城驱动、三区辐射、一带联动”的思路,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市场运作,加快开发建设泸定桥景区、贡嘎山国际山地旅游度假区、二郎山国际山地生态旅游区、岚安古镇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及娘娘山、椒子坪等景点,打造大渡河阳光田园度假旅游带,完成泸定桥景区、岚安古镇景区、二郎山梯级景观群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到2016年,力争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以上。
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苏俊 杨波 陈宏霖 杨琦
“日夜兼程200里呀,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呀,勇士万代留英名。安顺场边孤舟勇,踏波踩浪歼敌兵。水湍急,山陡峭呀,雄关险呀┉┉”
岁月流逝,物换星移,历史的长河呼啸奔腾而过。红军长征已是76年前的事,但那分感动却有增无减,特别是从泸定回来后,更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冲击着无名的肺腑,久久不能自抑。
车过二郎山。遥想红军当年徒步翻越川藏线上的这座海拔3040米,拔地千仞,山势险峻,岩涧交错,怪石嶙峋的大山该是何等的豪壮!何等的气魄!也许正是这种精神的存在才有了长征的胜利,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从巴颜喀拉山滚滚而来的冰川雪水,逶迤千里,仍不失其寒意。只见河水湍急,波浪翻涌。吼声如惊鸣,奔腾了无数个世纪的大渡河让人无端的生起一分异样的神圣与沧桑感。
诗人唱道:“大江流日夜”。圣人云:“逝者如斯夫”。沧海桑田变化了无数个世纪,但是大渡河却从来没有停歇过。它见证了无数的成功与失败,见证了无数的神圣与耻辱。这其中就有农民起义领袖石达开。叱咤风云一时的名将,却兵败大渡河,饮恨安顺场附近的紫打地,最终没有逃脱命丧大渡河的厄运。也见证了红军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壮举。这由巍巍雪山之巅的雪水汇集而成的咆哮不羁的大渡河,经历了无数高山峻岭与陡崖险滩的磨砺,相信与佩服的只有真正的勇士,真正的强者。
站在二郎山观景台,看着两旁高耸的山崖和流淌的大渡河,我们一行不禁陷入了沉思。大渡河似乎以自己的咆哮在倾诉着她心中的秘密。石达开的全军覆灭和红军的突出重围,如此巨大的反差,都在大渡河的历史中流过。成与败,兴与衰,大渡河是见证人,大渡河又不仅仅是见证人。不管成败,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向前奔流,永不停息。但是,历史的沉积却深埋在大渡河的心中,只有你静静地用心灵去感应,大渡河才会敞开她的心门,用翻腾的浪花,向你诉说……
大渡河冲天的涛声伴随我们一路来到泸定县城。窄狭的河谷旁居然有座紧贴在河沿边、悬崖上的县城,昔日红军22位勇士强取泸定桥时,这里只是一个破败的小镇,两岸是杂草丛生的荒滩。如今已是一座美丽的西部城市。今天看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自信与富足,那种创新与开拓,让“长征精神”感动着几代人。
时间似乎又回到了泸定铁索桥自诞生之日起最辉煌的一天。那一天,每一个红军战士都知道自己不能再犹豫因为已经没有任何退路。旗帜喷射着思想的火焰,身躯是跃动的山岭,大渡河上腾起了风暴,寂静的峡谷炸响了惊雷。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和呐喊声,是一个反抗阶级愤怒的发言。22位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挂马刀,腰缠12颗手榴弹冒着弹雨、迎着死亡向前冲去。那些英雄战士,年轻的生命如流星般消失了,但他们果敢的表情和冲锋的身姿却已定格在历史的天幕上,成为勇敢无畏、不怕牺牲的代名词。
大渡河奔腾不息,涛声不绝,那是它对英雄壮举的由衷敬仰和深深感叹。
猜你喜欢
将红色旅游的魅力 展现给更多游客
2014-11-25
336
秦岭里古镇,那里有青山碧水的美景
2014-04-25
166
东兰红色旅游区晋身国家4A级景区_西部旅游网--西部旅游、西部旅
2012-01-07
177
首届全国重点旅游媒体记者走进红色华蓥山
2013-09-06
196
积极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升级版
2013-07-26
142
海南红色旅游七月迎来热潮
2014-07-04
269
海南将举办“集结母瑞山 重走红军路
2013-06-08
251
寻根祭祖陕西行 之红色土地之旅
2014-04-05
132
张家界红色旅游带动革命老区3万人脱贫
2016-05-24
195
江苏唱好红色旅游一出戏
2013-10-24
240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13)不存在。
相关推荐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教育
(李远东 何明珠) 4月12日,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开展丰富多样的学...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中心小学迎接体质与艺术素养监测
(李远东 何明珠)4月2日,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中心小学进行了2021年小学生体质...
不忘初心 向英雄致敬
(李远东 何明珠)清明节将至,3月30日,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中心小学开展不忘初心...
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中心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李远东 何明珠)9月1日,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来到爱国教育基地抗...
天仙镇中心小学开展故事演讲比赛
(李远东)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近...
青岛航空空姐空少身穿制服下地插秧 目的推广海水稻
空姐空少插秧 图/李佳佳 6月5日,青岛航空的空姐空少身穿制服,下地插秧引发热议...
国画宗师蒋兆和故居陈列馆泸州开馆 他曾创作抗战长卷《流民图》
今年是蒋兆和先生诞辰 115 周年, 12 月 5 日,位于龙马潭区小市街道卿巷...
不忘初心 特型演员缪世璇到嘉兴南湖参观学习
西部旅游网讯 ( 初旭 缪杰 )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毛主席特型演员缪世璇一...
泸州工商联“忆初心 感党恩 记使命 担责任”教育培训在遵义举行
川南经济网讯 (张洵 初旭) 8月28日,泸州市工商联忆初心,感党恩,记使命,担...
七七抗日战争纪念日 泸州抗战景观知多少
初旭 文/图 编者按: 岁月静走,带不走历史的沉痛与屈辱;长江滚滚,掩不住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