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中国日报网河南频道3月13日电(李高洁) 随着微信进入人们的生活,“微店”购物也成了潮流,然而在微信朋友圈里边购买物品遇到问题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称《消法》)却并不适用。
为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2015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河南省工商局发布了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要注意的问题。
微信朋友圈购买物品《消法》不适用
网购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2014年“微商”更是大军来袭。河南省工商局12315消费维权先锋队队长郑岩提醒广大消费者,再通过微信购物时,要理性消费。
郑岩介绍,微信朋友圈的经营和微店的经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微店属于网络购物,属于第三方平台;微信朋友圈的销售属于偶尔性销售,微信朋友圈的“经营者”,并没有取得国家颁发的相关经营资质,他并不属于经营者,也不属于第三方的销售平台,消费者的权益并没有保障。
“‘网购7天无理由退货’等《消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他们来讲并不适用。大家在微信朋友圈购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郑岩说,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尝试通过《合同法》等其他的法律法规来维权。
郑岩也提醒通过微信圈销售的个人,一定不要售假,一旦有这样的不正当经营行为,最高将面临7年的刑事判决,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
网购时查看工商红盾标识
消费者网购时应该首先注意查证相关网店卖家的资质。郑岩说,目前正规销售商品网站都应标有网上销售经营许可证号码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红盾标志。点击红盾标识后,如果可以看到营业执照信息,说明这是一家经过工商部门备案的公司。如果点击红盾标识无法打开网页,或者出现的是该网站(网店)自己的一个网页,消费者应谨慎选择该网站(网店)购物。
网上选择商品时要谨慎挑选,不要被广告信息所迷惑。收到包裹时,一定要拆开包裹检查物品有无损坏,是否与实物相符等,只有检验无误才能签收。收货后要保留相关证据,比如购物凭证、订购单、发票及汇款单等,特别是购买大件商品,必须索要发票。
使用银行卡进行网络支付时,应注意不要在网吧电脑等公共设备上使用网上支付,如果用信用卡支付,最好使用专用的账户。如果使用第三方交易,也要注意保留相关的交易凭证。
签合同时“定”与“订”差别大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和经营者签合同并不在意,只相信销售人员的承诺,结果遇到问题,定金没要回。
郑岩说,在汽车消费中,很多人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定金难以要回。
“其实,这类问题主要是‘定(订)金’这两个字,一个是‘定’,另一个是‘订’。消费者在签协议时一定要注意,合同中如果是‘订’字表示消费者是有后悔权的,但如果是‘定’,协议就生效了,定金是不退的。”郑岩说,希望消费者在签订相关协议的时候,不要只听信推销人员的口头承诺,要严格的看协议中的具体内容是怎么规定的。
降价商品享有同样售后服务保障
每逢节假日,商家会采取降价打折搞促销活动。购买明码打折商品时,必须看清商品价签所标内容。不要轻信广告宣传内容,也不要一味地追求低价格,更要看商品质量和性能。
警惕商家以“降价商品不许退换”为借口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降价商品享有同正常商品一样的售后服务保障。警惕设在“最终解释权”背后的陷阱,消费者因商家所谓的打折促销“最终解释权”而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依据相关法律解决问题。
物流尽可能不采用“代收货款”的方式
随着电商规模的不断扩大、网购业务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对老百姓日常消费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者要选择规模大、信誉好、有资质的物流公司托运货物。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尽可能不采用“代收货款”的方式。
托运货物时,要在托运单上标明托运物品的名称、数量、价值等,贵重物品最好填写保价单。有条件的话,要和对方签订书面协议。 在接收物品时,要在物流公司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双方一起验货。要保管好有关托运的发票等凭证,出现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维权。
通讯服务消费不要被套餐服务迷惑
目前通讯企业投诉居高不下,主要集中在服务质量、价格收费、套餐合同纠纷等方面。河南省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选择和使用通讯服务时要注意,充分了解服务内容和收费情况,不要被运营商眼花缭乱的套餐服务或省钱的噱头迷惑,选择基本的、实用的服务项目;特别警惕不知情的或者捆绑的收费服务项目,该拒绝的要拒绝;保留好合同、业务开通等票据资料,以备发生纠纷时维权使用。
预付式消费有风险 消费者使用需谨慎
在服务行业,预付式消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消费者在购买、使用预付式消费卡(券)时,应多看,多选,充分了解各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和市场信誉,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高、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
在购买时仔细了解有关规定,最好签订书面消费合同。在合同中明确预付式消费卡(券)的使用范围、有效期限、违约责任等相关条款,特别要注意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条款。在使用中,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科学理性购买、充值预付式消费卡(券),并适度消费。一旦出现不公平、不合理的霸王条款,要坚决说“不”,并通过各种有效的维权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