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籍记者陈远谋病逝 曾见证中国铁路发展史
2018-11-01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陈远谋先生生前读报
编者按:泸州籍新闻前辈,新华通讯社驻铁道兵正团职记者、人民日报记者、铁道兵报社副社长、解放军报社特约记者(主任编辑)、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会员陈远谋先生1932年1月出生于四川泸州,于2018年10月2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6岁。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中,老人用一支铁笔见证了共和国的铁道历史,也见证了泸州的铁路发展历史。如今,斯人已去,为了更好地怀念这位泸州籍老新闻工作者,我们特编发其妹妹陈远仪撰写的怀念文章和资深媒体人初旭先生在8年前对陈远谋先生的专访,以飨读者。
悼远谋大哥
陈远仪
陈远仪
2018年10月30曰上午,我最尊敬的大哥陈远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大哥安卧在鲜花丛中,哀乐低迴诉说着我们无尽的哀思……
大哥陈远谋1932年1月生于四川泸州,从小天资聪颖,各科成绩名列前茅,1948年秋考入成都石室中学高中部,1950年1月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志願军铁道兵,历任铁道兵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干事、副科长、新华社驻铁道兵正团职记者兼《人民日报》记者,《铁道兵》报社副社长,并被聘为《解放军报》特约记者,主任编辑。30多年来,他执著于新闻事业,笔耕不止。从大兴安岭到五指山麓,从天山南北到东海之滨,他随铁道兵部队转战四方,留下辛勤的足迹。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地理知识》等国内主要报刊发表新闻、通讯、特写、评论等稿1600余篇。参加编著并担任主编、付主编的有《中国铁道建筑报史》《抗美援朝战争抢修抢运史》、《中国铁路建设》、《王震传》(第十六章:铁道兵司令员)等等……用铁笔真实地记录了铁道兵的战斗历程,充分地反映了铁道兵的丰功伟绩。为发扬传承"铁道兵精神",1993年大哥将在全国报刊上发表的反映铁道兵的新闻报道选编成《昨日铁道兵》出版。大哥热爱铁道兵,铁道兵撒销后放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的机会,一生为宣扬铁道兵的英雄业绩不懈努力!
作者陈远仪(左)与陈远谋大哥合影,摄于嫩江541部队大院
被誉为铁道兵才子的大哥不仅在工作上勤奋努力,:成绩斐然,在家庭生活中也是一位好丈夫,好父親,我们的好大哥!他孝敬父母,呵护妻儿,关爱弟妹,善待亲朋,爱护子侄,是当之无愧的家族楷模!我们兄妹六人,他排行老大,我排行老幺,父親去世得早,俗话说长兄当父,他像慈父一样关怀我的成长,我18岁到铁道兵东北农场,条件极为艰苦,大哥经常写信鼓励、帮助、教导我,八年的部队历练及大哥的谆谆教诲是我人生道路的宝贵财富。金秋十月我和爱人专程去京看望了他,没想到21天后竟成永诀。大哥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病痛的折磨,没有世尘的烦扰,安息吧!我亲爱的大哥。
伤秋离京与兄别,
忽闻噩耗成永诀,
身在酒城不由已,
採菊遥祭泪如血。
谋哥德高仁义重,
关爱弟妹似慈父,
善待亲朋与子侄,
家族楷模人称颂!
南北采访不辞路,
文笔生輝文无数,
军中才子今何在?
投笔天堂神眷顾。
泸州籍老记者陈远谋:铁笔见证中国铁路历史
原泸州晚报记者 初旭
"希望这些文史资料,能够为我们的精神家园--铁道兵博物馆做一些贡献!"在今年七月,成昆铁路通车40周年暨铁道兵纪念碑揭碑仪式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向纪念馆捐献了大量修建成昆铁路时的建设图片、新闻报道、回忆书籍等,那一摞摞详实的历史资料震感了现场的每一位铁道人,许多曾经战斗在成昆线上的老战友不由自主地拥抱一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喜极而泪。这位老人便是泸州籍老新闻工作者,新华通讯驻铁道兵正团职记者、人民日报记者、铁道兵报社副社长、解放军报社特约记者(主任编辑)、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会员陈远谋,几十年的记者生涯,老人用一支铁笔见证了共和国的铁道历史,也见证了泸州的铁路发展。近日老人回到阔别60年的家乡泸州,记者有幸采访了这位新闻前辈。
高中毕业 我成了光荣的解放军
今年78岁高龄的陈远谋上世纪30两代初出生于泸州城区,同英中学(泸州四中)毕业以后,随伯父陈炜模到成都求学,就读于成都石室中学,在学校里,他的班主任就是后来的革命烈士刘俊达,受班主任和其他进步人士的影响和熏陶,在陈远谋的心中早已有了一片解放区的天。
1949年12月30日成都解放,这天上午,陈远谋就和同学们一道早早来到街上,摇着三角小红旗欢迎解放军进城。站在人群中,看见远去的大军,陈远谋感慨万千,要是我能当上解放军那该多好啊。果然不出所料,不几天部队到学校招收进步青年加入解放军的队伍,陈远谋如愿以偿成为了贺龙元帅第七军第十九师的一名新战士。
抗美援朝时的陈远谋
那时部队干部战士的文化都普遍偏低,陈远谋就在师政治部宣传科作文化教员,当年川西一带的金堂、简阳、什邡等地土匪十分猖獗,作为文化教员的陈远谋白天和战士一起上山剿匪,宣传征粮等工作,晚上回到宿营地,还要教大伙儿唱歌、识字等。那天晚上部队在金堂某地与当地小股土匪发生遭遇,通过一个晚上的激战,解放军大获全胜,回到部队宿营地后,陈远谋兴奋不已,连夜一气呵成写就了通讯《剿匪之夜》,第二天就通过军邮寄往当时的《川西日报》(现在的《四川日报》)社,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文章见报了,这是该师第一次上报,全师干部战士都争相传阅,师长还拉着陈远谋的手表扬他:文章写得不错,你为全师立了一功啊!陈远谋先生回忆说,说是通讯,其实也不过千字左右,一是当时倡导写短文,二是战士时间紧张,没有时间看长文章。那个时候也不时兴稿酬,但看见自己的文章变为铅字,那高兴劲比得到什么都高兴。他说,后来文章见报的机会多了,一直没有找到当年那种感觉。
报告祖国:我们帮朝鲜人民重建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陈远谋所在部队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开拔甘肃天水一带集结,十九师被编入铁道兵第十九师。在那里,一边配合当地部队剿匪,一边练兵。这里所处的位置是黄土高原的渭河边上,每天看到光秃秃的山包和那浑浊的河水,就想起泸州的长江沱江来,特别想念青山绿水的家乡。
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战士正在抢修被炸毁的铁路
1952年10月,部队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铁道兵十九师的主要任务是赴朝帮助朝鲜抢修长达百公里的龟城——殷山铁路,打通朝鲜的中枢运输线,以防止敌人重演“仁川登陆”的故事。当时,根据中国政府 “一月入朝,二月开工,三月完成” 指示精神,部队除少数人留守值班外,首长战士全部上阵破冰挑土,为了抓紧工期,很多时候在高炮和空军的掩护下,也在加班加点的劳动,繁重的劳动强度,一些战士受不了,当场就昏倒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大家共同的心愿:早日打通朝鲜铁路,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每到一处工地,都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陈远谋为这种场景所感动,他饱蘸激情,挥笔写下了长篇通讯《祖国,我们在帮助朝鲜重建》。
1954年6月,陈远谋所在部队撤回祖国,为了不暴露国家机密,他写的通讯也是回国后发在当年7月份的人民日报显著位置。所在部队回国后开赴东北修建小兴安岭铁路,干部战士还是发挥朝鲜战场上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样让陈远谋感动,当年他又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战斗在小兴安岭铁道兵》讴歌铁道兵的消息和通讯,成为铁道兵中的一枝铁笔杆,颇受战士爱戴。
家乡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一种特别的情结。从1947年离开泸州以后,由于军人的天职,陈远谋一直没有回过家乡。经过8年的心灵煎熬,1955年终于盼来了回家的通知。或坐车或乘船,或步行,经过半个多月的折腾,才第一次踏上回家的路,市民舞狮子,捧鲜花迎接这个阔别家乡多年的“英雄儿女”的到来,让陈远谋激动得拥着亲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成昆铁路 万水千山只等闲
今年7月上旬,在一派喜庆的氛围和热烈的掌声中,原铁道兵部队老首长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铁道兵老战友齐聚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为"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的落成揭幕的同时,共同为金口河区"铁道兵博物馆"开工建设拉开了序幕。当日下午3时15分,伴随着一声长鸣的汽笛,K5619次旅客列车徐徐穿出长达6000多米的关村坝隧道,停靠在了大渡河金口峡谷腹地的"关村坝"这个曾令无数铁道兵感慨万端的小站。从车站到仪式现场不足300米的路上,数百名老兵齐声高歌《铁道兵志四方》:"背上(哪个)行装扛起了(哪个)枪……劈高山填大海,锦绣山河织上那铁路网……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老战士豪情不减当年,歌声响切山谷,场面令人感动不已。彼此又回到了那感天动地的场景。
成昆铁路施工现场
1958年西南交通大动脉成昆铁路破土动工,真正意义上的修筑是1964年。那时陈远谋还在天道兵兵部任新闻干事,为了更好地感受铁道兵战士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陈梦谋和战士们一道深入第一线采访。在打通碧鸡冠隧道时,他亲自抱着风枪,扛着铁锨挖土挑泥。这条铁道运输线当时来说还是军事机密,外面的媒体根本看不到只言片语,内部刊物也只能打上“打通XX隧道”等文字,陈远谋的许多文字也无法与广大读者见面。至到1973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通车,许多内部消息才从陈远谋那里向社会披露。为了庆祝成昆线通车,《解放军报》给出了一个整版,《人民日报》给出了三分之二个版宣传成昆线上的英雄事迹,新华社指派陈远谋执笔撰稿,他找出自己的采访记录,深入工地采访,与人合作写出了长篇通讯《英雄修建成昆路万水千山只等闲》。此后,陈远谋所在的部队转战青藏铁路、襄樊铁路,战士们到哪里,陈远谋就把背包、纸笔和镜头带到哪里,始终把自己的笔触聚焦第一线的干部战士。
幸福降临 我见到了毛主席
在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历史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亲切接见铁道兵官兵。其中,毛泽东主席接见了9次。受到接见的有参加铁道兵党委扩大会、政治工作会、技术干部大会的干部;有众多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代表,共达9000余人。陈远谋就是被毛主席接见众多铁道兵战士中的一员。
毛主席,周总理接见铁道兵代表合影,三排右二为陈远谋
在毛主席接见铁道兵官兵遗存的照片中,最珍贵的是1959年2月20日,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铁道兵领导同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在这张照片中,毛主席亲切地握着笑容可掬的铁道兵副司令员郭维城少将的手。在他们中间站立着满面笑容的铁道兵副司令员李寿轩中将和政治委员崔田民中将,陈远谋和排列在后面的积极分子们更是个个笑逐颜开,满场洋溢着欢乐、幸福的氛围。这一宝贵的镜头,不仅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对铁道兵关怀厚爱的重要史实的现场纪实,而且也是最富感染力、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新闻摄影珍品。它让人们在获得美感的同时,也激发起巨大的鼓舞、激励、推动力量。
铁道兵撤编前《铁道兵》报全体同仁合影。
这一历史珍品伴随着陈远谋50多年了,陈远谋总把那张珍贵的照片包了又包,生怕遗失。有亲朋好友来访,陈远谋总是高兴地给客人展示。每次重睹,当日情景仍清晰地浮现眼前。地浮现眼前。那是一个睛空万里的下午,冬日的阳光把中南海照得暖融融的。陈远谋和其他战士一道,怀着喜悦的心情进入怀仁堂后园,整齐地排列好 首等待着。3时许,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彭德怀、陈毅等领导同志,从怀仁堂出来了。毛主席神采奕奕,笑容盈盈,矫健地向队伍走来。大家饱含着对领袖无比热爱、崇敬的感情,目不转睛,全都倾地向毛主席那高大伟岸身躯。毛主席时而半举起硕大的右手,频频地向同志们招手致意。当他从铁道兵领导同志处得知官兵们是从祖国四面八方各铁路建设工地来京的积极分子时,高兴地说:“你们要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毛主席的接见,不仅是铁道兵的莫大光荣,也是所有被接见者有生以来难得的幸运机遇,更给陈远谋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
1963年,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军队记者,陈远谋又再次被邀请参加,很凑巧的是,每一次,他都被安排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后面,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情系家乡 我为泸州铁路添砖瓦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情结,故乡的一切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泸州铁路的贯通,就与远在他乡的陈远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风光秀丽的泸州,有建于宋代的被誉为“天生重庆,铁打泸州”的神臂古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脑桥,玉蟾山明代大型摩岩造像群,蜀南第一胜景的方山,以及浓荫蔽日、瀑布飞流、珍奇动杆物品种繁多的原始森林、竹海、桂园林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深深地刻在了陈远谋的脑海里。每当他看到全国地图,看到了美丽的铁路标线从泸州边上越过,就感到惋惜,有一种莫名的内疚萦绕在心头。
《昨日铁道兵》
1983年泸州建市,第二年春天,时任市委市政府领导赶到北京,通过陈远谋,找到泸州籍在北京工作的同志座谈,希望大家都来为年轻的泸州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情绪激昂,在谈到泸州铁路时都表示惋惜。就在当年,隆黄铁路的修建列入了发展规划。从1985年起,泸州市多次向铁道部和四川省政府汇报,新华社记者也来调查,整理成材料在《内参选编》上向中央领导呼吁。泸州市政府领导还数次邀请铁道部工程技术专家到泸州实地考察,最后论证的结果是:“修筑从四川隆昌开始,经过泸州和贵州毕节而去安顺地区的黄桶,把成渝铁路和川黔铁路连接起来的‘隆黄铁路’,对于发展云贵川三省经济,开发地下矿产资源,改善人民生活,确有必要。”
《昨日铁道兵》部分内容
泸州修建铁路的调子定了以后,陈远谋作为当年泸州市政府顾问,就在京城为泸州铁路四处奔波。为了让铁路工程早日上马,他通过关系,找到当年的老首长,要求把最好的施工单位调到泸州铁路工地,通过他的引荐,1987年秋天,纪律严,技术硬的中铁十五局工程队开进了泸州展开了铁路大会战。外地工程队和泸州军民通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终于圆了泸州“百年铁路之梦”,也为中国西部的经济建设增添上光彩夺目的一笔。
1992年隆黄铁路隆昌至泸州段建成通车,当“隆隆”的火车声响起,泸州真正告别了没有铁路的历史。陈远谋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当天的通车典礼。在没有高速公路的时代,不少泸州人都曾乘坐这条线路的列车前往成都,虽然一路要花费8个多小时,但是对于当时的泸州人来说却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从1994年底开通临时运输以来,泸州铁路客运的生涯很短暂,当成渝高速公路通车后,火车客运量骤降,一年多以后,泸州铁路客运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段家乡情结却始终没有退出陈远谋的心房。
当年陈远谋先生赠给初旭先生的《昨日铁道兵》
时下,陈远谋退休在家,先后参加编著了《抗美援朝战争抢修抢运史》(副主编)、《路网建设集锦》(副主编)、《情系山川》(副主编)、《中国铁路建设》(常务编辑)、《当代中国的铁道事业》(第三编:铁路新建和改造)、《王震传》(第十六章:铁道兵司令员)、《铁道兵不了情》等书,组织参与摄制反映铁道兵战斗历程的纪实片《呼啸的军魂》,并独立编著了个人通讯选集《昨日铁道兵》。他告诉记者,自己一辈子的军旅生涯,见证了中国的铁路历史,长时间与新闻打交道。这次回泸州,自己将尽量抽时间走一走,看一看,希望在有生之年,写一本有关家乡的散文集,作为对家乡的美好回忆。但愿老人梦想成真。
来源:2010年7月31日泸州晚报
猜你喜欢
泸州作家出书挑战霍金观点 作品引众网友围观
2014-06-09
263
泸州曾克难:五十年笔耕不辍出版诗集10本
2012-10-07
268
泸州水口镇:村干部积劳成疾为扶贫 因工受伤系众人心
2016-12-19
229
“辞书狂人”朱发平 呕心沥血书“长征”
2021-06-03
325
纳溪:独臂李从富 18年铸就坚强的人生信条
2014-05-06
195
聚焦香港内地移民:“居不易”让我没有归属感
2012-05-13
229
小山村打造红色旅游基地
2013-03-31
124
赵薇夫妇空手套白狼将被禁5年 整治金融乱象不假打
2017-11-10
289
泸州纳溪:流动养蜂人 “迁徙”他乡觅财富
2014-09-18
207
世界旅游小姐珠海选拔赛
2013-07-09
188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13)不存在。
相关推荐
泸州陈鑫明 不可或缺的地方史学专家
作者 初旭 在泸州的深厚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学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执着的...
乌蒙山“小郎妹” 姜琳 站在村头瞭望世界
(图为姜琳在成都产品推介会上致辞)作者:初 旭 巍巍乌蒙山腹地的“郎酒之...
泸州市红星志愿者协会走进太平镇关爱贫困家庭学生
川南经济网讯 7月5日,泸州市红星志愿者协会会长姜琳带队前往古蔺太平镇高笠村,对...
初旭:从乌蒙山深处走出来的品牌策划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地处乌蒙山深处的川南古蔺,有一位小青年,沐浴着浓厚的红色文化,...
白酒味蕾工匠陈筱棠 品酒是技术更是艺术
(白酒味蕾工匠陈筱棠在泸州浓香第一酒庄留影) 作者:初 旭 一场无休止的疫...
从文学到品牌 初旭从大山深处走来
作者:陈锡烈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全国劳模袁志成 心系古蔺当“馆痴”
——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桂香文化博物馆”创办人袁志成作者:夏国...
古蔺雷亮 :用飞歌梦想 点亮人生希望
——记2021年泸州市“十大最美志愿者”雷亮图文/丁政鑫 初识雷亮,是2...
“中国好人”陈西达
川石 初旭万里长江与千里沱江,越过高山,跨过平原,披荆斩棘而来,在川南大地热烈地...
“辞书狂人”朱发平 呕心沥血书“长征”
作者:初 旭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