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辛:从上海到贵州 曾插队落户修文县砂锅寨
2014-11-14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图为电视剧《孽债》剧照。
叶辛看望贵州的学生。
叶辛等捐建的春晖小学。
他是“文革”结束后涌现的知青作家群中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由《蹉跎岁月》《孽债》《客过亭》组成的“知青三部曲”,深入刻画了一代人几十年的人生轨迹,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高度关注。他就是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叶辛。10月15日,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言,提及“最近又去了一趟贵州。每一次回到贵州,总会发现生活当中一些新的带着泥土味的实感的东西,心中也就会萌动起一股创作的愿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听了他的发言后,也回忆起了自己的知青岁月,并表示“我觉得写这些东西才是真实的生活,当时我们有这样的经历,我们也看到有这样的现象,这是活生生的。”
5月8日,叶辛创作出版了一部最新的长篇小说《问世间情》,在这部新作中,他将关注的眼光投向当下“新上海人”中的底层劳动者。这意味着叶辛今后的创作将更关注现实生活和底层人群,因为无论是他的人生还是文学创作经历,都是从社会最底层开始跋涉的。
从上海到贵州
叶辛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于上海。儿时的叶辛叫叶承熹,上初中时,他家搬到南京路附近,紧挨着苏州河。当时的苏州河驳船簇拥、水流浑浊,每天清晨和黄昏,只要有空闲时间,他总是要走上5分钟的路,到河边去看看船民们怎么过日子。有时他也逛南京路,一边散步一边观察街道两边的商场和人流。上高中后,他就有了考大学中文系的打算,梦想成为一个作家。
不过,叶辛的“作家梦”很快就被“文革”惊醒了。1969年3月31日,高中刚毕业的叶辛便作为两万多名赴黔上海知青中的一员,从黄浦江边前往云贵高原,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来到贵州省修文县久长镇永兴村砂锅寨插队落户。
走进山乡砂锅寨,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时年19岁的叶辛是个文弱书生,可他白天要挖地、耙田、播种、锄草、收割,有时还跟着农民去稻田里敷田埂,就是用当地人特制的敷斗,将一大斗一大斗的水倒在田埂上,当地的老乡能敷300多下,而他只能敷50多下,就累得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了;由于他每天劳动的工分只值几角甚至几分钱,为了生存,他还要到土砖窑里做小工,或者钻进很深的煤洞挖煤,什么都干。收工后回到小茅屋里,他累得倒头就睡。
叶辛属牛,在插队期间他还当过放牛郎。每天赶着牛群到山上去放,叶辛与牛对话、与草木对话、与大山对话,心胸也变得开阔安静,所以这是他乐意干的一件“美差”。在《蹉跎岁月》中主人公放牛的那些故事,几乎就是他的亲身经历。
走上文学道路
在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劳动之余,叶辛也曾思念上海的家。但在这种艰辛和寂寞的处境下,叶辛并没有消沉,他托物言志寄情,改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一切,那形似砂锅的砂锅寨,成了他眼中一道独特的山乡风景;砂锅寨里的人,也成了他眼中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上海知青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让他为之触动。在不断的生活积累中,他终于开始了“作家梦”圆梦之旅。
转眼间到了1971年秋天,叶辛又被派到了湘黔铁路工地上去当民工,那里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比砂锅寨还要差很多。不过,他并没有虚度光阴。下班前后,他总是带着一个小本子,去记录苗乡的地理环境、房屋结构;去问当地的老汉和娃崽,鱼为啥养在稻田里,坡上的树都叫些什么名儿,林子里有些什么鸟;婚丧嫁娶时为啥非按一定的程式办,当地流传着哪些民歌,上山对歌时男女青年之间唱的是啥内容;解放前的山岭河谷是这个样子吗?有没有土匪?商人们带些什么进这一带山岭里来……问完了,他回到工棚里,倒头便睡。第二天一早,不等人家起床,他又爬上山头,去看米色的稠雾如何从山谷里袅袅升起,去听雀儿怎样开始清晨的啼叫,去观察苗家姑娘们蹒蹒跚跚地挑着担上坡,还到苗家寨的老乡家去,听他们天南海北地摆龙门阵,说古道今……这一段岁月,对他的文学创作来说非常重要。
由于叶辛为人厚道,工作踏实,业余时间还坚持文学创作,而且他还学会讲一些日常用的贵州话,所以农民们对他很亲近。在下放期间,他还被推选为永兴耕读小学的老师。
叶辛把自己花了几年时间辛辛苦苦写成的一部长达40万字的小说稿寄往一家出版社后,却被退了回来。“是继续做文学青年,还是就此撒手?”叶辛毅然决定,要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向前跋涉。
30多年笔耕不辍
粉碎“四人帮”后,叶辛的文学创作迎来了春天。1977年,叶辛的处女作《高高的苗岭》出版。该书第一版印了20万册。第二版加印了17万册,又很快被译成朝鲜语,改编成连环画,并由叶辛与著名导演谢飞一起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1979年秋天,叶辛在贵州山区一个偏僻的峡谷里写完长篇小说《风凛冽》。1982年,另一部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出版。1983年4月,叶辛被调入贵州省文联当专业作家,此后担任了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山花》杂志的主编。1990年,为了照顾年过八旬且双目失明的老母,叶辛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第二故乡贵州,回到了离别已久的上海,出任《海上文坛》杂志主编。
在上海,叶辛又投入了另一部知青题材长篇小说的创作。1992年12月,长篇小说《孽债》出版,这部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展现了知青生活的另一面,后来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创下了上海电视台电视剧收视率之最。那首《哪里有我的家》感动了无数的观众。叶辛先后收到1600多封来信,给予高度评价。这也奠定了叶辛在中国文坛知青文学领域的地位。1993年2月,叶辛当选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常委。1996年,在第五次中国作协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30多年来,叶辛一直以勤奋的创作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坛。他笔耕不辍,共出版50多本作品集,作品几十次在国内外获奖。1995年,长篇小说《孽债》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根据他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并分别3次获得全国优秀电视剧奖。进入21世纪以来,他又有《华都》《爱也无奈》《我生命的两极》《西雅图之思》《上海日记》和《孽债2》等新作问世,其中长篇小说《客过亭》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华都》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
几十年来,叶辛多次前往贵州走访乡亲,并将群众的呼声在全国两会等相关会议上反映出来。2005年9月15日,由叶辛和数位上海企业家共同捐建的“春晖小学”在他当年插队的砂锅寨落成,当年在永兴耕读小学当过多年老师的他担任了名誉校长。2013年5月,他的散文精选集《叶辛的贵州》出版,书中追忆了当年的知青生活,赞美了贵州风光和纯朴风情,更感叹贵州建设的喜人变化。这是他献给贵州建省60周年的礼物,所以他向贵州省的88个县分别赠送了100本书,他觉得这样做,人生才更有意义。
猜你喜欢
季克良:一个将从茅台退休的火枪手_西部旅游网--西部旅游、西部
《我是歌手》主持人羽泉夺冠遭网友吐槽
符天昇:中国的热灸高手_西部旅游网--西部旅游、西部旅游资讯、
做强旅游产业打造北方名村
泸州刘邦银:金融舞台上创造哲学奇迹
泸州刘其坤:承担时代使命 增辉航天色彩
温州商界“奇女子”徐云旭失联(图)
王宝强:我一直都很时尚 高富帅才是我的本色
商希斌: 从农村娃到建材家居业翘楚
泸州刘龙清:一位老总的“农村情结”
泸州陈鑫明 不可或缺的地方史学专家
乌蒙山“小郎妹” 姜琳 站在村头瞭望世界
泸州市红星志愿者协会走进太平镇关爱贫困家庭学生
初旭:从乌蒙山深处走出来的品牌策划人
白酒味蕾工匠陈筱棠 品酒是技术更是艺术
从文学到品牌 初旭从大山深处走来
全国劳模袁志成 心系古蔺当“馆痴”
古蔺雷亮 :用飞歌梦想 点亮人生希望
“中国好人”陈西达
“辞书狂人”朱发平 呕心沥血书“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