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文明旅游,不能止于“罚酒三杯”
2016-05-05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 白靖利、马勇)上海迪士尼乐园尚未开园,灯杆上就已经被人刻下“到此一游”;广州市人民公园垃圾随处可见;郑州黄河风景区内景观被当做垃圾桶使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不文明旅游行为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这些新闻再次提醒我们,旅游文明的修炼任重道远。
一面是不文明行为屡禁不绝,一面是旅游行业井喷发展。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旅游休闲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巨大的人口基数面前,即便是少部分人的不文明行为也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为了革除不文明旅游陋习,各部门联手作出相当大的努力。从设立“游客黑名单”到开通“12301”服务热线,从节前发布旅游提示到景区成立巡逻队,不文明旅游行为得到一定的遏制。然而,刻“到此一游”等陋习屡禁不绝,表明文明素养尚未内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在这种背景下,综合利用处罚、曝光、与公民信用记录挂钩等手段,加大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惩戒力度刻不容缓。
去年以来,民航部门针对旅客的不文明行为尝试乘机“黑名单”制,取得一定效果。此外,自去年4月6日施行《游客不文明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已有多名游客被列入“黑名单”。不可否认,各种“黑名单”制度提高了不文明旅游行为的“道德成本”,但尚未形成足够的震慑力。对严重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止于批评教育和旅游、乘机行为限制,如同“罚酒三杯”,难言惩戒。
遏制不文明行为,与公民诚信记录挂钩是四两拨千斤的巧招,可以大大提高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惩戒力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既要维护好旅游者正当消费权益,也要形成对严重不文明行为的震慑。如何把握好尺度,这需要相关部门遵循程序正义和相关法规,并广泛吸纳民意。长远看,只有建立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系统的惩戒制度,加大公开曝光、引入道德约束、用足诚信杠杆,才能以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倒逼形成文明旅游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发挥加快发展的正能量


县委书记易经掐算,算准自己前程了吗?


泸州满哥:文明表率从我做起


人民网:泸州医学院改名,学生就能躺着上“川医”?


“打老虎”需要“持久战”


旅游商品系列谈:如何引导游客购物需求才能扩大消费


三亚宰客丑闻 拷问政府公信力


评论:公园“天价拍照费”得有说法


酒城新报锋论谈:发挥加快发展的正能量


公职人员暗渡陈仓“吃空饷”,不止“啃爹”更“坑爹”


张家界天门山景区“新闻”不断的背后是管理的缺失


无视村民拦路“告状”县长“官威”从何而来


牛年第一掌掴 “掌书记”们的官威底气何来


学会换位思考 我为成都女孩赵某说两句


假如我是毛洪涛 老子就要好好地活着


贵州“大国酱乡”凭什么拉泸州酒为你垫背


从曹茜茜暴打保姆看明星土豪暴戾任性


泸州佳泰男科过度医疗 究竟谁的蛋在痛


香港艺人任达华被刺 保安事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选管结合 打好培养好干部的组合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