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旅游人物

四川刘崇举:“非遗”医技救济乡邻_西部旅游网--西部旅游、西部

292

2012-01-08 本站作者 【 字体:

泸州晚报记者 初旭 文图

 
最近,四川泸州市合江县榕山镇天泉东街的一处门市前,人头攒动,鞭炮齐鸣。来自四川、贵州、重庆的上百嘉宾和病员都纷纷前来,祝贺四川泸州市第三批非遗项目刘氏弹筋点穴正骨医疗技艺传习所挂牌。泸州市非遗办(中心)主任、非遗专家组组长易国璋、重庆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熊传矩出席了授牌仪式。大家都来为泸州市非遗传人、被媒体称为“狂医”的民间骨科医生刘崇举“扎场合”。他只有高小文化,系工商部门退休职工,习医多年,救治骨伤病人几千列。他口出“狂言”:一般骨折5秒内整复,粉碎性骨折10秒内整复;手术中只收药钱,全脱臼或半脱臼的患者,100元左右搞定;颈椎腰椎截瘫患者,只要不超过48小时,两千余元至五千元康复,家庭贫困者实行减免缓,让所有患者都医得起病;经他手医治的患者,凡丧失劳动能力者,供他吃穿一辈子,并且双倍返还药费。是否是这般神奇,这般“牛B”,记者亲临合江县进行了采访 。
苦难家庭让他立志学医
 
    泸州江阳区黄舣镇某村姓杜村民手臂骨折后,被人医成“牛打脚”,痛苦地来到合江县榕山街上找到这位“狂医”,他通过望、闻、问、切、触,了解病情后,只见他“咔嚓”一声响,将病人患肢骨折处折断,瞬间一拉一扯,患肢复位了,时间不过五、六秒钟,一个多月时间,患者康复了。他的一招一式,让旁观者看得睁大了眼睛,连连击掌:太神奇了,太神奇了!这就是刘崇举的普通医案之一。  
  

     “狂医”刘崇举近影                             
    
  合江县福宝镇尧嘴村,坐落在原始福宝老林风景区,今年59岁的刘崇举就出生在那里。那里的一方青山绿水养育着那里的一方人,那里遍地的中草药使一些村民自觉成了医生,刘崇举一家就有8代行医。他家有4个兄妹,他排行老四。他在当地的元兴小学毕业后,考入合江中学,刚读了半学期,极度的贫困使他在12岁那年失学了。没有吃的,就以野菜、泥巴充饥。身强力壮的父亲也饿得头冒金星,他为了小崇举能渡过饥荒,就在前面扒开厚土,让儿子去挖那些甜葛藤充饥。最让刘崇举刻骨铭心的是父亲之死,他父亲在临死前,也把他拉到一株扒开的甜葛藤旁边,指着那东西说:娃娃啊,记着以后你就以它为生,不然会饿死的。说完,父亲滚下两行清泪,撒手人寰。
     在刘崇举幼小的心中,他有“两怕”,一怕天塌下来,二怕母亲去世。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极度的饥饿,父亲死后不到3个月,母亲也病倒了。哥哥姐姐们把母亲送到合江县城,县城里有位出名的医生给开了两副中药服后,母亲的病奇迹般地好了,不几天,病又复发了,再次找到那医生,他无论如何也不再就医。后来还是开了一个处方,上面有两味中药很特别,一是海沙,另一味是丝毛草上寄生子,他为了弄海沙,差点从老岩上摔了下来,但另一味中药根本就没有,后来,还居然找到了,服药的第二天,母亲还是离开了人间。他从医后,才明白原来那医生为了保着自己的名声,竟然开出了《柳荫记》中那些莫名其妙的中药来。
      父母去世了,哥哥姐姐另居出嫁,年幼的刘崇举便跟当医生的叔叔刘克明一起生活,因为家里贫穷,16岁之前,从没有理过发,每次都由叔叔用刀子刮成光头。叔叔外出行医,他则在家喂猪、做饭,田头山上地劳动,那里山高水长,挑粪上山,两只硕大的粪桶常常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一次,他从山上摔下来,粪水搅和着泪水流淌……叔叔回家后,他就跟叔叔一起学习中医,家中一本旧医书就被他翻了数十遍。他学了许多中医骨科理论,但叔叔怕他出事,不让他出诊,在农村唯一医过的一个骨折病人,都是叔叔在旁边指挥,他去操作,事后,这个病人居然恢复如初,叔叔奖励了他两元钱。有了这次成功启示,既可以养家糊口,又受人遵重,他立志学习中医骨科。
 
吸纳百家苦练本领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小吃尽苦头的刘崇举不仅担当起家庭重担,16岁那年还担起了村团支部书记的重任,由于表现突出,第二年,老支书又把村民兵连长的担子交给了刘崇举,这一干就是一两年。这年刘崇举负责冬季征兵,突然有人中途打退堂鼓不愿去,刘崇举不愿拖全区后腿,把自己给顶上去了。他所在的部队驻地在贵州盘县,系煤矿工程兵,他的吃苦耐劳,勤奋好学深受部队首长的赞许,一到部队,他就被任命为班长,一年后被提拔为代理排长。那时的工程兵部队里也有许多骨科方面的高手,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怀有一技之长。休息时间,刘崇举就虚心向他们请教,先后投奔了六七个老师,有战友受伤了,刘崇举就主动请战,渐渐地,他不仅在军营有一定的名气,部队驻地附近的老乡有摔伤、砸伤也悄悄地来找刘崇举,他给老乡治疗,从不收一分钱,老乡过意不去,就给买上一两包“苗岭”或“向阳花”香烟,以表示感谢,他就把烟带回来散发给战友们,每次刘崇举回来,军营里一片皆大欢喜。在部队那段日子,从众多师傅那里学到了“传统正骨法”、“八卦旋转正骨法”等,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独创了“触诊”,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和智慧。
    上世纪70年代,刘崇举退伍回到老家合江县福宝镇,先后参加了原公社的专案组、宣传队、人保组、市管会等,就是这样一块革命的“砖”,在搬来搬去间一干就是十年。其后他被调到工商部门工作,至到退休。不论在何种岗位上,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好和追求,不断从民间吸取医学方面的营养,总结经验,提高自我。一次他病了,到某医院住院,病房里住进来了位小朋友,脸部发肿,不断哭泣,原来是孩子玩耍时不小心将一颗豌豆塞进耳朵里,怎么也扒不出来,旁边的父母和医生也束手无策。也在一起住院的刘崇举见孩子痛苦,想到机械套筒的原理,让孩子的父母从菜市场买来葱子,他将葱管挿入耳内,形成套筒套做豌豆,用嘴吸住葱管往外拖,不到一分钟,豆子随着葱子出来了,孩子笑了,周围的人也笑了。
    还有一次,附近农村有一小青年,结婚不久,就突然发病,全身僵冷,不醒人事,一家老小哭得呼天抢地,那里离医院有几十里山路,眼看那人只有等死。有人想到邻村的刘崇举,就派人来找到他,他因为没有医过这样的病人,就一再推辞,来人就哀求他去看一眼,刘崇举只得硬着头皮上,跋涉了十几里山路,来到病家,看了看病人,刘崇举也毫无办法,后来他细问了病人的情况,想到可能属于“冷厥症”,需要从脚底“涌泉穴”造热升温,他就吩咐家属找来生姜捣烂,用布包着贴在脚板心,不断用高温瓶装上开水熨烫生姜,从脚板心为病人加温,半个小时过后,病人居然醒了过来,一家人都感激不已。
    刘崇举善于总结,也善于实践。那次自己经过一拆迁工地时,一颗锈迹斑斑的铁钉杀进自己的脚板心,当晚伤至寒发,高烧不止,一家人都围着他不知所措。家人请来医生,老医生唯一的办法就只有输液。刘崇举高烧但不糊涂,他考虑到输液只能退烧,但不能治本,伤口里的锈迹不除,问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伤口太深,既不能打针,也不能开刀,他想来想去,请家人从邻居家找来几只盐水淹过多时的茄子,垫在脚下,自己站在上面使劲踩,伤口便钻心地痛,此后不到半个小时,烧退了,人也清醒了不少,半个月时间,整个人完全恢复了康复。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妻子在农村一边教书,一边种地。一次他从单位上回家,见一只小猪仔在自家的红苕地里蹿,刘崇举气急了,扬着竹杆就追打,一竹竿打下去,竹竿断了,小猪也瘫倒了,趴在地上不断呻吟,刘崇举抓着小猪后脚,怒气倒发拍击敲涣猪背,提回家丢在院坝里,转过背,小猪早已逃之夭夭。事后,刘崇举总结出了腰椎截瘫和高位截瘫不等于骨折或骨移位,但是骨折和骨移位均会导致腰椎截瘫和高位截瘫,从而创立出了“倒挂式”治疗截瘫方法。
   由于长期的不断总结和积累,刘崇举不仅在民间验方上有不少成功的东西,在骨科方面也大有长进。上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修筑福宝——元兴公路,一次就死了5个人,经常发生工伤事故,许多乡村干部都有些怕,经研究,把刘崇举调到公路指挥部,一来负责后勤,二来还可以医治工伤,整条路先后伤了30多人,经刘崇举之手医治,没有一个人带上残疾;当地人称他为活菩萨。
 
身怀绝技救济乡邻
 
   记者接到一位读者长达3000多字的推荐信,信中言辞恳切,“深知他者听不移步,不知者说他疯,道他癫,还有说他狂,甚而对他卑视和嘲笑。只要求他医治过的人,才晓得他不是医中癫狂者,真正是一位绝世奇医。他癫得使人尊崇,狂得受人敬重”。信中列举了刘崇举在骨科方面的许多病例。在此不妨择其二三事,以飨读者。
   病例一:当地一姓何的车祸患者,在县级医院住了好几日,水米未进。医院提出只有锯去双下肢和一只手才能保住生命。无奈何,从医院出来求他医治时得见患者气息淹淹,两只脚可以360度旋转,一只手粉碎性骨折,犹如熟茄子,全是软的。经刘崇举治疗三个来月,患者基本愈合,半年后见患者完全康复,并且肩能负重百于斤,农活照样干,如果锯肢,就只剩下一只手的废人。公社、区级领导见其分纹未收医费药情况余心不忍,由财政补了刘崇举30元。在天底下如此救死扶伤者能见几许。
     病例二:福宝林场一职工,扛南竹下山时,不幸摔伤,一只手膀脱落到腋窝里,前来求刘崇举医治时,样子很是痛苦,三五分钟则要改变姿势,或跪、或站、或坐、或卧,声声痛唤,叫旁人听了也难受,患者说他已经多家治疗未能复位,医院将只能开刀复位,也不能保证手术后不残废。刘崇举二话未说,拉着患者伤患的手,仅一拉一提,一伸一弯曲,只听到“笃”的一声复位了,患者当即甩手用刀自如了,痛苦的样子全然消失,复位的时间莫不过五秒钟。患者高兴直喊活菩萨。手术费二两白酒价值一角四分钱,其费用分文未取。
   病例三:中国人民银行原合江县支行行长严世宽脚掌骨粉碎性骨折,经医院医治无法康复,乃说不锯脚无法医治,并且有保不住生命的危险。患者是南下老干部无法说服其截肢,后经县委决定,宜宾十八个县市或民间医生任求医治,能保住脚不锯,不丢性命就行。经福宝区公所领导推荐,仅用两个来月就让患者康复了,乃未收分文。
…………
   是否如此,记者接报后,赶往合江县榕山镇进行了实地采访。记者首先找到当地合江县公安局榕山派出所的退休所长雷云高,他向记者证实了1987年刘崇举医治一嫌疑人的事。外地有位卖打药的人,当地群众举报其贩卖假药,派出所便将其留置盘问,来人乘值班员没有注意,跳楼逃跑,摔下4米多高的院墻,当时就摔成腰椎骨折和脚杆骨折,派出所找到刘崇举,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那人基本康复后离开了合江。
   记者在当地村民的引荐下,来到原福宝区油榨公社书记退休干部向树林家,老向今年77岁,1978年在当时的宜宾地区开会时,爬翠屏公园时造成瘫痪,在宜宾住院一个星期,不见好转,运回家里后,由刘崇举用药功和针灸治疗,很快康复,27年来没有发现有什么异祥。老向的妻子系油榨公社的退休工人,1992年挑水时造成骨折,被人抬回家里,在家里睡了半年,经刘崇举治疗,现在能做家务,能下地劳动。老向的儿子向伟现在是四川天化公司的工人,也是受益于刘崇举,向伟在几岁时,模仿电影镜头,在一根腐朽了的篾条上荡秋千,从石坎上摔下去,当时就造成左脚杆骨粉碎性骨折和膝关节移位,其父母找到刘崇举,刘采用自己独特的疗法,20多天就能下地走路,40天左右就恢复如初了。长大后,向伟还经常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上世纪90年代,他还考上兵,在山东济南空军某部服了4年兵役,继后回到地方被安排在厂里工作。向伟告诉记者,他确是受过伤,但多年来从来没有发现身体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冒着烈日,记者来到榕山镇良坪村找到了刘崇举当年医治的一个病员家(因其他原因,隐其姓名)。当年这家人修房子,大人在外忙活,几岁的女儿站在高凳上吃饭时,摔了下来,当场就摔成高位截瘫,造成大小便失禁,经多方医治,不见好转,经人介绍找到刘崇举,在刘的精心医治下,孩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时下,孩子正在某校读中学。记者找到这家时,那个曾经的女孩正在帮助父母做家务,开始其父母不愿谈及此事,后来还是承认了当时小孩摔伤由刘崇举医治的事情,问其原因,孩子的父母告之,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他们不希望媒体报道此事,给孩子以后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
    据记者了解,多年来,癫人狂医刘崇举先后医治骨科病人3000多例,痊愈率达95%以上,无一例丧失劳动能力。时下,他正在撰写《传统骨伤学》一书,全书分为 “诊断”、“复位”、“药功”、“固定”、“护养”等五大章,目前已完成了6万多字的文字量。
 
狂医”叩问传统中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刘崇举从医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骨伤科方面的成功经验,也有若干例成功病例。在收费上能做到合情合理,真正作到了“救世间伤骨病患者于新生而快乐”。按照刘崇举的话来说“没有过硬医术,怎能说拯救天下苍生骨折筋伤之苦难。患者不能康复,还谈何医,不如不医”。但由于刘崇举文化不高,时至今日,他仍然没有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按照刘崇举本人的说法,由于没有资格,只能是有人找上门来,就偷偷地医治。他告诉说,现在好了,四川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他非遗传人称号,并给他的传习所授牌,让他受到莫大的鼓舞,他有信心和决心把这项祖国的传统医技传承下去,并使之发扬光大。


    图为易国璋(右2)熊传矩(右1)向刘氏弹筋点穴正骨技艺传承人刘崇举(左1)刘俊邑(左2)父子授牌
 
   据记者了解,像刘崇举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广大农村还相当普遍。他们虽然没有专科文凭,但他们却有许多实战经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跟师学艺,靠老师言传身教而走上行医之路。他们是几千年来在人体上试验,不断总结而得出的中医理论,而并非在几只小老鼠身上作些小试验就作出主观论断的。所以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对人类的三大贡献时,就提到了传统的中医,可见中医之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近年来,传统中医遭到西医的严重挑战,就其原因:一是中医的自身发展特点祖传、玄学等所致;其二是保守治疗,速度之缓慢;其三恐怕应归咎于我国的医疗制度。就拿刘崇举来说,有众多的成功病例,但没有法律给予他(们)一个合法的医疗证件,就注定他一辈子只能是偷偷摸摸地当自己的“强盗医生”,这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据国家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每年在大医院就诊的人群,有80%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这自然容易形成消费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为了缓解大城市、大医院的就医压力,我们何尝不可以抛开所谓的“资格”,对一些传统的名老中医进行考察认定,,给予规范,让更多的老百姓就地医治,看病不再贵,不再难,这样既可以杜绝庸医假医,又可以弘扬传统中医,使二者相得益彰呢?
    但愿中国的传统中医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阅读全文
标签ad报错:该广告ID(13)不存在。
相关推荐

泸州陈鑫明 不可或缺的地方史学专家

泸州陈鑫明 不可或缺的地方史学专家
作者 初旭 在泸州的深厚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学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执着的...

乌蒙山“小郎妹” 姜琳 站在村头瞭望世界

乌蒙山“小郎妹” 姜琳 站在村头瞭望世界
(图为姜琳在成都产品推介会上致辞)作者:初 旭 巍巍乌蒙山腹地的“郎酒之...

泸州市红星志愿者协会走进太平镇关爱贫困家庭学生

泸州市红星志愿者协会走进太平镇关爱贫困家庭学生
川南经济网讯 7月5日,泸州市红星志愿者协会会长姜琳带队前往古蔺太平镇高笠村,对...

初旭:从乌蒙山深处走出来的品牌策划人

初旭:从乌蒙山深处走出来的品牌策划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地处乌蒙山深处的川南古蔺,有一位小青年,沐浴着浓厚的红色文化,...

白酒味蕾工匠陈筱棠 品酒是技术更是艺术

白酒味蕾工匠陈筱棠 品酒是技术更是艺术
(白酒味蕾工匠陈筱棠在泸州浓香第一酒庄留影) 作者:初 旭 一场无休止的疫...

从文学到品牌 初旭从大山深处走来

从文学到品牌 初旭从大山深处走来
作者:陈锡烈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全国劳模袁志成 心系古蔺当“馆痴”

全国劳模袁志成 心系古蔺当“馆痴”
——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桂香文化博物馆”创办人袁志成作者:夏国...

古蔺雷亮 :用飞歌梦想 点亮人生希望

古蔺雷亮 :用飞歌梦想 点亮人生希望
——记2021年泸州市“十大最美志愿者”雷亮图文/丁政鑫 初识雷亮,是2...

“中国好人”陈西达

“中国好人”陈西达
川石 初旭万里长江与千里沱江,越过高山,跨过平原,披荆斩棘而来,在川南大地热烈地...

“辞书狂人”朱发平 呕心沥血书“长征”

“辞书狂人”朱发平 呕心沥血书“长征”
作者:初 旭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