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要吃的 北京老小吃
2014-04-05 本站作者 【 字体:大 中 小 】
北京风味小吃中有咸鲜味的门钉肉饼,还有一种香甜风味的水晶门钉,它用发面制成,制作时将发好酵的面加适量碱面和白糖揉均匀,用白面平铺在纸上,上笼蒸过取出,晾凉后擀碎过箩,用猪板油切小丁,青红丝切短丝,瓜子仁、葡萄干用水洗净,将上述原料与白糖和糖桂花一起搓匀成水晶馅。
用发面搓成圆条,揪成面剂,用手逐个摁成直径5厘米的圆皮,每个圆皮上放30克馅,包成6.6厘米高,3.3 厘米粗,顶子上头为圆球形状,收口朝下,饧几分钟后,入笼蒸熟即成。
水晶门钉颜色白净,馅儿呈半透明状,松软油润,甜香可口,门钉肉饼是清真的回民食品,水晶门钉则为汉民食品。
豌豆黄与艾窝窝
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糙豌豆黄儿”是用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放上小片金糕以为装点,通常都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去卖,经营此业的大多是京东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乡。
“细豌豆黄儿”乃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 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黄,以纸盒盛之,每盒十块。它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
“爱窝窝”在元代即已有之,名“不落夹”。因明代帝、后喜食,就成了明宫小吃,称“御爱窝窝”。后来传入民间,衍化为“爱窝窝”。
爱窝窝的制法为:将糯米洗净,加清水浸泡一夜,上笼屉蒸一个时辰,再加入开水,待米吸收水分后再蒸半个时辰。出锅后用木椎将米捣烂,冷却后揪成小剂,按成圆形小饼,包上用芝麻仁、核桃仁、青丝、山楂糕、冰糖、糖桂花等拌成的馅抟成元宵形状,滚上干蒸的熟大米粉(以防粘连)即成。每于新年庙会,集市或在街头,即有卖年糕的(所系回民)手推车,以碟出售,每碟5个。人们或蹲或站,围拢而食。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扒糕与凉粉一般同时出售。过去在出售时,摊贩不时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称:“色恶于今属扒糕,拖泥带水一团糟。嗜痂有癖浑难解,醋蒜熏人辣欲号。”还说扒糕的颜色灰黑,“见之欲呕”。扒糕的颜色虽不好看,但很多老北京人仍钟情于扒糕。主要是因为扒糕的原料“荞麦”有很大的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现在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是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疗的作用,是这些患者的首选食品之一。但荞麦属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
豆面糕(驴打滚)
豆面糕又称驴打滚,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然后抹上赤豆沙馅 (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这一点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如馒头、花卷、包子、饺子、馄钝、烙饼、面条 。但北京人一提到“面”,乃指的是面条。
面条寓意“长寿”,俗语“人生有三面”,即“洗三面”、“长寿面 ”、“接三面”。
婴儿降生后三日有洗三仪式,吃洗三面祝愿婴儿“长命百岁”;过生日时照例吃“长寿面”,谓之“挑寿”,寓意“福寿绵长”;
人死三日的初祭谓之“接三,以“接三面”招待来宾表示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悠悠不断。
日常生活中,北京人更喜欢吃面,而且还形成了固定的套路。
城内居民一般只吃抻面和手工切面。
抻面是将和好的白面在面案上用擀面杖擀成大片,右手用刀切条,左手往左边推滚,以便滚上干面,免于粘连,最后攒成一把,双手拎起抻长,截去两头连接处,马上放入沸水锅内;
切面是将和好的白面擀成薄片,洒上干面叠而切之,成为丝状。此外还有做宽形 “板儿条”的。煮好后各有不同的“浇头儿”,并据此分为以下几种:
炸酱面:常见的是猪肉丁炸酱。纯是以半肥瘦猪肉丁加葱、姜、蒜等在油锅炸炒,加黄稀酱,盖上锅盖小火咕嘟10分钟。这时,肉丁被黄酱咕嘟透了,肉皮红亮,香味四讲究的则是里脊丁炸酱三鲜(虾仁、里脊、 玉兰片)炸酱等,还有木樨(鸡蛋)炸酱、炸豆腐丁酱、烧茄子丁酱等素品,油而不腻。
老北京人吃炸酱面,冷天讲究吃热的,谓之“锅儿挑”( 完全不过水),热天吃过水面,但汤要篦尽。根据季节佐以各种时鲜小菜,谓之“全面码儿”。
初春,用掐头去尾的豆芽菜(称掐菜)、只有两片子叶的小水萝卜缨,并浇上过年剩下的腊八醋。
春深,在酱里放上鲜花椒蕊儿,称花椒酱,面码儿则是青蒜、香椿芽、掐菜、青豆嘴、小水萝卜缨 和丝(条)。
初夏则以新蒜、焯过的鲜豌豆、黄瓜丝、扁豆丝、韭菜段等为面码儿。
麻酱面:即芝麻酱面,是老北京人夏天的便饭。面条煮好从锅里捞出 放入冷水中泡凉,浇上芝麻酱(放盐,以水调好)、花椒油(用香油炸好的花椒油趁热放入酱油内)、米醋,再放上腌胡萝卜丝、青蒜、小水萝卜丝、掐菜、香椿芽等。吃起来有如扒糕、凉粉的风味。
卤面:俗称“打卤面”。民间办红、白喜事,如果用“炒菜面”招待 亲友,一律用打卤面。打卤通常是以煮猪肉的汤或以羊肉煸锅,放香味。也有不勾芡的,汤内加鹿角菜,成为清汤的浇汁,称“氽儿卤”。
爆肚与羊头肉
“爆肚”多是回民经营的清真小吃,以牛、羊肚为主料,按肚子的不 同部位选料加工。
羊肚最好的部位是肚领,其次是百叶,再次是肚板、肚 葫芦和食管等,顾客可以自选,现切现爆,口味不同,价格亦异。有钱人多吃从几只羊肚摘取下来的“蘑菇头”,贫苦的劳动者则喜欢廉价的与羊内脏同煮的羊汤杂碎。
至于牛肚则以槽牛的肚(肚百叶呈黑色)为最好, 但牛肚只有蘑菇尖、散丹、肚仁等可以爆吃。
吃爆肚讲究火候,要脆要嫩。在沸水里“爆”肚须按肚的部分分批下锅。
爆的时间是:肚散丹5秒钟(牛散丹14秒),肚板7秒钟,肚葫芦 、肚领、肚蘑菇8秒钟(牛肚蘑菇12秒钟),食管12秒钟。如果爆过了火就会老硬,不易嚼烂。吃爆肚需蘸佐料,佐料用酱油、米醋、芝麻酱、香油、豆腐乳、虾油等配成,还要加葱花、香菜、蒜汁和辣椒油。也可由顾客按自己的口味配制。爆肚既可单吃,亦可下酒。
旧京,每届立秋,卖“羊头肉”的便开始上市。有的用一椭圆形的小 木箱摆在水酒缸门前售卖;有的则走街串巷,用两头翘的棕绳扁担一头挑个大圆扁筐,边走边吆喝:“哎,羊头肉哎!”给人以秋到人间的感觉。
羊头肉是一种不加任何调料的白煮羊头。将差别头劈成两半,称“脸子”,遇有买主才在筐上加小案板,用大薄片刀切成飞薄的大片,洒上五香细盐末。
通常是用钻有小孔的牛角装细盐往肉片上撒,故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卖羊头肉的回家,不过戏言(细盐)。”羊头肉的品种很多,如羊舌头、羊眼儿、羊蹄儿、羊脑儿等,都是下酒的好菜。
“炒肝儿”是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 成,白水杂碎以切成段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就,由于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日久不受欢迎。于是店主将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儿”,一时间在京味小吃中别树一帜。
名炒肝儿,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再煮。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盖盖好使肠子熟透而不跑油。烂熟后切成5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
佐料是在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即放 入适量的黄酱,炒好置于罐中备用。此外还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汤。原料、佐料备齐后,始制作炒杆儿。先将熟肠段放入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 芡同“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生肝条放入锅中,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层砸好的蒜泥即成。
会仙居的炒肝儿出名后,北京四九城的小饭馆、小吃店都相继添了炒肝儿,市面上也出现了以炒肝儿为说词的俏皮话,如责骂人时说:“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讽刺互相残害的人与事则说:“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
北京最早的“灌肠”铺是后门桥头路东的“福兴居”,清光绪年间开业,掌柜的姓普,人称“灌肠普”。他家以真正的猪肥肠灌上碎肉、淀粉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软不硬、烙得不老不皮,外焦里嫩,浇上盐水、蒜汁儿,吃起来别有风味。
据说慈禧太后在地安门火神庙进香之余,曾到这里品尝,并大加赞赏。
由此,福兴居的灌肠成为定期向清廷奉献的贡品。至于庙会、集市上摊贩卖的灌肠,乃是用淀粉加红曲,团之为肠形,蒸熟成“粉灌肠”。卖是以刀削成菱形小块,于平锅内用次汤油煎焦,盛于碟内,浇上盐水蒜汁,让顾客用竹签所着吃。是一种平民化的经济小吃。
老北京人将猪头肉煮而熏之,称“熏鱼儿”。其色绛紫、味道淳厚, 不但不腻,且含高蛋白,营养颇丰。民间视为“发物”之一,小孩接种牛 痘时吃一些,可让病毒充分发出来。
卖熏鱼儿的小贩自负红漆木柜,走街串巷,吆喝“熏鱼儿、炸面筋来 哟!”有的则靠住一个大酒缸(酒馆)门品,等主候客。遇有卖主便以木 柜盖板的背面为案板,巧手用刀,将肉切如纸薄。人们买来下酒或者夹于 “片儿火烧”(一种不带芝麻的火烧)之中而食,别有风味。早年,真正的熏鱼儿乃是指熏好的黄花鱼,一条条地夹在秫秸杆上, 以防破碎。此外还有熏虾、熏螃蟹等等。
不过这只是熏肉食中的一种,演变到后来,根本不卖熏鱼儿等海味,而是以卖熏猪头肉为主,兼卖熏猪肝、熏肥肠、猪脑儿、熏口头、熏鸡蛋、熏豆腐干等。此外还有熏苦肠,香中稍带苦味,人们买来切碎,掺在米饭里喂猫。
才吃茶汤又面茶
“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这首《都门竹枝词》勾划出 了旧京街头小吃的多样化。虽然茶汤、面茶都叫“茶”,但却不是同类小 吃。
“茶汤”明、清时已盛于北京,明代皇家茶点,民间仿而效之。将炒 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开的水冲成。与其同类的“油茶”则是用牛油 或素油将面粉炒熟,再加入开水。
茶汤和油茶都有所谓的“八宝”之说, 其实就是加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仁、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
经营此业的多兼营藕粉。
旧京,卖茶汤、油茶的有三种形式:
一是挑担走街串巷的,每逢春秋两季午后3—4点钟沿街叫卖。其提前是个紫铜大茶汤壶,壶为双层,外层加水,里层烧火,壶底座贮存木炭和一双火筷子;担后是个大木桶,挂 着水舀子,木桶上放个小屋顶形的长木条,里面放碗、匙子、糜子面、油 炒面(油茶)、藉粉,还有一罐红糖。有买主时,现以小瓷碗将糜子面或油炒面用少许开水调好,再到前头将铜壶搬起,提得高高的一冲,以小铜 勺猛搅,待搅成糊状,递与顾客。
二是设茶汤摊,多半是在庙会上。其摊 案以桐油涂面,长约丈余,案前设长凳,案上陈放玻璃盒两个,盒内分数格,盛面、糖和果料。盒后放彩色小碗数十个,小铜勺多把放一罐内,案 后支一大紫铜茶汤壶,沸水滚滚,壶盖、嘴、肚处镶黄铜花边和图案,有 案净、碗洁、壶亮,颇能引人食欲。
三是开设于大街的店铺,门口以大茶汤壶为招幌,店内设座。每天正、二月代营煮元宵。 至于面是用糜子面熬成的稠粥,盛到碗里后,再用细筷子将事先以炭火或油调稀的芝麻酱,来回往粥上一丝一丝地抡,抡匀抡满后,再撒上一 层芝座盐儿、干姜(同姜)粉,确也咸中有味。此为当年穷苦市民的一种经济小吃。
猜你喜欢
美国:各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美食
好吃不怕胖的10大地方特色美食
揭秘北京城顶级菜肴典故
安倍在京吃烤鸭 国外领导人来北京都吃啥
云南野生菌大量上市 快递业务火爆高峰时段每日上万件
探访成都街头那些“有料”的美味小馆儿
京都宇治抹茶製作的日本7-11便利商店,小七究極抹茶最中冰淇淋夾
真正的秀色可餐:品味樱花做成的风雅美食
盘点美国十大美味热狗(多图)
穿越千年古商城 “洪商私房菜全宴”将开盘亮相
蜀酌坊 我在川南遇见你
宽窄酱酒品鉴馆在郎酒之乡古蔺开业 让消费者喝到真正的好酒
旅游快讯 四川启动食品安全系列活动社区行
首届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泸州举行 卓玛花酵素等受消费者青睐
泸州举行泸菜“美食地图”项目座谈会
都江堰:“猪圈咖啡” 不一样的乡村旅游新体验
端午来临 你需注意的几个健康隐患
特型演员缪世璇签约四川天天开心农业科技公司
中国凉都六盘水:水城羊肉粉“宗雪荷城羊肉粉馆”
“国民美食”沙县小吃进军美国 首家连锁店位于纽约